根据《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学位〔2018〕7号)的要求,电子信息在职研究生(代码0854)包括原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农业工程、安全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技术;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是电子、计算机、软件、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相关的专业学位,强调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主要研究数据处理、算法设计、人工智能、图像处理与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与通讯、嵌入式技术、计算机安全、移动计算机、计算机外部设备等技术,同时与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交叉融合。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本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校内理论指导与校外基地实践结合教学、相互促进的方式,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不断为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等领域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信息学科对于其他学科的渗透力逐渐增强,对于提升传统学科的研究水平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浓厚的人文社会学科背景下,电子信息专业学位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依托现有的学科优势,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培养出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电子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
电子信息非全日制研究生专业是前沿学科,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电子信息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全国各地从事电子技术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很多,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这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越来越多。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大专层次学历,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要求,从事企事业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产品及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及售后服务、新产品技术开发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毕业生可从事电子设备、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工作。
085400 电子信息
0854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085402 通信工程(含宽带网络、移动通信等)
085403 集成电路工程
085404 计算机技术
085405 软件工程
085406 控制工程
085407 仪器仪表工程
085408 光电信息工程
085409 生物医学工程
085410 人工智能
085411 大数据技术与工程
085412 网络与信息安全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息理论与编码、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自动控制原理、感测技术等
电子信息工程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厂设备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培养能够了解学科前沿、具有坚实的光学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解决相关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备工业化理念并能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职责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坚实的软硬件开发相关基础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培养具备扎实网络空间安全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能力,系统掌握网络传播、网络行为、网络心理和网络治理等专业知识,具有高度互联网政治敏感度和深厚互联网法律素养,铸就互联网国际视野和洞察力,同时拥有较强的中英文沟通和写作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将从事互联网舆情监管、国际交流和治理,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网络空间安全法律法规等工作。
在空天通信、无人飞行器遥控遥测测控与通信、无线通信、数字电视与无线多媒体通信、二代卫星导航芯片组、卫星导航、现代空中交通管理、信息对抗、信息安全、飞行器电子综合、卫星综合电子测试、空天信息感知与处理、机载/星载合成孔径成像、微波光子学、全光信息处理与获取、电磁环境及电磁兼容、隐身及反隐身、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情感信号处理等方面实力雄厚,上述研究方向属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培养在电子信息专业领域从事技术应用、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掌握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电子信息相关行业产业的前沿研究和发展趋势,具有实践创新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085401 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含量子技术等)
旨在面向智能信息处理、移动媒体与智能通信、5G/6G 天线与智能超表面等方向,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品质与科研诚信,具有国际视野、独立科学研究、综合应用和终身学习能力,掌握媒体通信和信号处理等方面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的学生,能在数字文化、通信感知、智慧广电等领域开展工程研究、开发、设计、实施和管理等工作,培育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和行业领军人才。
培养方向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等领域。聚焦于智能图像和场景理解、机器视觉及深度学习、Lidar成像、无人车自主导航、开关电源与LED驱动、物联网技术、无人机应用设计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