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产研院”)、全国海关信息中心共同举办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圆桌论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有法律硕士(J.M.)(法学、非法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翻译硕士(MTI)国际商务硕士、会计硕士、保险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税务硕士、金融硕士、审计硕士、应用统计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专业硕士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范黎波教授;新华社国家金融信息中心副总经理胡梅娟;全国海关信息中心数据处处长江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工业经济》主编李海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王晓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教授吴剑峰;全国海关信息中心数据处高级分析师吴新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震宁以及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授、《The Chinese Economy》副主编张宏霖受邀出席并参与讨论。
范黎波在讨论中从三个角度解读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并提出建议。他表示,从中间品的技术等级的角度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正在向高端技术迈进,特别是在某些关键零部件制造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从产业类型贸易的角度分析,多数细分行业仍然为下垂直型贸易为主;从贸易增加值的角度看,在电器、通信、仪器设备以及金属品制造业等国际分工比例较高的行业,中国装备企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份额占比仍然不高。以上两点说明,在全球产业链中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处在下游位置。因此,范黎波建议我国装备制造业进行分类管理,并且设计不同的升级、转型路径。他同时建议针对中间品的制造建立协调性的贸易和产业政策。
张宏霖从企业分析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通过对近年来世界500强企业各类排名变化的研究发现,在基础公共设施领域,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总数已经排在第一位。他认为,坚持全球化是正确的选择,我们要在国际竞争中发挥自己现有的优势,而汽车、半导体和数控机床是我国制造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前景乐观。
吴剑锋以跨国并购作为切入点,针对我国企业如何应对投资审查委员会给出了六点建议,即:主动申报并讲清商业逻辑;强调可以解决就业,突出合作共赢的意识;费用方面注意剥离敏感的相关资产;突出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善于巧妙利用当地的商业规则;维持存量并合理转移增量。
王晓红对报告的内容表示了高度认可和赞赏,同时建议可以把“创新”的部分纳入报告的撰写当中,并且进一步细分。她表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都需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创新能够帮助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链中实现进一步攀升。
李海舰认为,价值链的攀升需要考虑价值网络的升级问题。以制造业为中间环节向两头延伸,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物流、品牌、营销的各个流程都需要实现升级。纵向升级以后,还需要破除小而专、大而全的传统发展思维,发挥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的作用。这对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胡梅娟从金融角度切入了制造业发展的讨论。她认为,大国崛起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和制造业。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必须要有金融手段的支持。促进产融结合,通过共享经济吸纳优质人才,搭建垂直的服务业平台,让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实现结合等方法都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江城在发言中强调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在鼓励创新创业的同时,政府应该解决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问题,解决好假冒伪劣产品问题,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产研院副院长李东红主持了此次论坛。未来,产研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与全国海关信息中心还将继续合作,与时俱进,深化《报告》的讨论内容,为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