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该重点学科有四川省唯一的大气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四川省唯一的大气科学类省级重点实验室“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气象学在职研究生设有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气候与气候变化和气象应用与服务等研究方向,紧密围绕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及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开展研究,为提高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的模拟和预测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首次揭示了青藏高原低涡具有涡眼、暖心结构的次天气尺度特征;GPS水汽监测技术及气象业务化应用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建立强对流天气及短临预报业务系统,在相关省市气象局推广应用;参与了所有关于青藏高原的大型国内和国际合作试验;在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气候效应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首次提出了“植被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为西昌卫星中心航天发射、电网安全运行、气候变化评估等国家需求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气象学在职研究生已具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享受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四川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中科院大气所博导2人,教授13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长期以来一直围绕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区(西南地区)持续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如高原天气,高原气候,高原低涡,高原积雪,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在国内具有特色和区域影响地位的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即: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方向,气候与气候变化方向和气象应用与服务方向。围绕着三个方向在天气动力学、东亚季风系统、气候数值模拟、气候诊断分析等领域开展了持续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已对我国气象业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现代气象服务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围绕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开展大气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下设“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气候与气候变化”、“气象应用与服务”三个研究室。学科在天气预报理论与方法、青藏高原气象学、季风气象学、高原气候变化与模拟、遥感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尤其是青藏高原及气候效应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1)高原低涡(西南涡)是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最重要的影响系统,其东移还会引发长江流域的雷暴、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过程。李国平教授科研团队依托承担的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站)专项(GYHY201206042)和国家973项目“我国持续性重大天气异常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和方法研究”子课题,综合应用多源资料,采用滤波分析方法、降尺度方法、中尺度天气动力诊断新方法以及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研究西南涡中尺度特征和复杂地形下暴雨发生发展特点,揭示了高原地形、加热、水汽和边界层在不同阶段对西南涡中尺度结构的影响。应用倾斜涡度、中尺度位涡、中尺度波动指数和波流相互作用通量等诊断量,揭示西南涡及其暴雨与中尺度对流活动、天气系统和环流背景场的关系,重点是高原主体的高原低涡与西南涡的耦合作用以及这两类具有高原属性低涡的对比分析,为下一步探寻适用于西南涡及暴雨中尺度分析的诊断量及预报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中国科学院黄荣辉院士评价学院相关成果“将有助于对青藏高原天气气候变化机理研究的深入”。
(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职研究生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其短时和临近预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科肖天贵教授科研团队系统研究了有关西藏地区短临预报环流背景、主要影响系统、预报概念模型、基本预报方法等内容,设计研制了《西藏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预警系统》应用系统,可供业务化稳定运行,接口开放,易于二次开发,已在西藏地区多个气象局业务使用;首次通过VB技术有机集成MICAPS工作平台和SWAN系统平台并利用多种应用预报模型构建的西藏地区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预警系统,系统中包括三维对流云模式、对流云系天气学模式、V-3 预报模型、螺旋度诊断、位涡诊断等预报诊断模型也是首次在短临预报预警系统中的应用,加之西藏地形沙盘模型的制作应用,对考虑高原复杂地形地貌条件下的西藏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预警,显示出预报模型、预报实践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该研究以项目研究为核心,形成了具有理论和应用技术实践的系统成果。2013年5月获得了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3)水汽不仅影响大气的垂直分布,而且是降水短临预报的一个关键因素。GPS水汽遥感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易维护等特点。李国平教授团队在西南地区首次进行GPS遥感水汽试验,开展GPS水汽资料用于气象业务的系统性研究,获得了四川省201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了国内首部《地基GPS气象学》专著,GPS水汽遥感观测已在西南区域5省市气象部门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