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吴镝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在分子的Alq3交换为主的纯纺当前传输”的讲座,南京大学拥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在职研究生授权一级学科1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3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3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与重点序列学科22个。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在自旋电子学中使用的有机半导体(OSC的)已引起相当大的兴趣,由于OSC的比无机同行的其更长自旋弛豫时间。研究最多的例子是有机自旋阀(OSV),其中磁阻(MR)效应经常报道。然而,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纯自旋电流注入和传输方面的研究很少。近日,由渡边等人的开创性工作。表明,纯自旋电流可以被抽入,并在半导体聚合物传播(自然物理10,308(2014))。在目前的工作中,我们的研究延伸到小分子OSC的,并证明纯自旋电流可以从相邻的磁绝缘体Y3Fe5O12(YIG)通过旋泵送注入的Alq3。纯自旋流是通过传播的Alq3后,钯逆自旋霍尔效应(ISHE)检测。逆自旋霍尔效应不寻常的角度依赖性被发现。它,但是,只有当微波磁场既不完全垂直于出现也不充分内样品平面,但不包括的汉勒效应的存在。连同定量随温度变化的测量结果,这些结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在对的Alq3纯纺当前传输被交换介导机制为主。
吴镝教授来自于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1997年获复旦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2001年获复旦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到香港科技大学和德国Max-Plank微结构物理研究所短期访问。2001年8月-2005年11月在美国犹它大学物理系,2005年11月-2007年6月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被南京大学作为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并聘为教授。主要研究磁性纳米材料和器件,包括半导体表面分子束外延单晶磁性金属薄膜、稀磁半导体、磁性纳米结构和铁磁/有机异质结及其器件,并利用各种磁学、电学测试手段和同步辐射技术对磁性材料和纳米器件的结构、输运和磁结构进行表征,研究其结构、电学性质和磁学性质之间的关联。发表相关SCI论文近20篇,其中Nature 1篇、Phys. Rev. Lett. 3篇,Phys. Rev. B 5篇。论文被他人引用总计超过1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