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助力科普卫星遨游太空、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伴随着卫星成功入轨并顺利建立天地通联,我国继美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进入发射中学生科普卫星先进国家的前列。据悉,该卫星的制造与试验、总装与测试等环节的工作均是在南京理工大学完成的。
卫星成功发射后,在随后举行的庆功会上,八一学校沈军校长代表学校师生向南京理工大学赠送了锦旗,以感谢南理工在此次卫星研制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与帮助。亲临现场观看卫星发射的副校长廖文和教授则将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155毫米自行火炮模型作为礼物回赠给对方。
随着世界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其影响的日益广泛,许多国家的中学生纷纷涉足航天领域,并且全程参与和体验卫星从设计到制造、测试直至最终发射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目前,美国、俄罗斯等国家都有针对本国学生开展的科普卫星支撑计划。
据了解,发射中学生科普卫星的意义在于,可以影响和带动航天知识在中小学生中间的普及,吸引和推动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到航天在职研究生事业中来。
副校长、微纳卫星中心主任廖文和教授表示,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的发射与应用,必将激发中小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将航天技术、精神、文化等资源与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有效对接,从而推动我国航天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
北京市八一学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际交流中心在我国首个“国家航天日”上联合启动了“中学生科普小卫星研制、应用及相关课程开发工程”。计划发射一颗由航天专家指导、中学生全程参与研制的低轨道科普卫星。11月23日,我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际交流中心签订了中学生科普卫星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共同推进我国中学生航天工程教育。
八一学校近40名初、高中同学组成了小卫星学生设计研制团队来到南京理工大学微纳卫星中心开展集中培训。期间,他们在专家的指导下,分为总体结构与热控、星务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编程、轨道设计与姿态控制软件编程、姿态控制模块设计与制作、电源系统设计与制作、通讯收发机设计与制作试验等六个专业团队,全程参与了卫星的创意、设计与研制过程,并主导完成了卫星四项载荷的设计工作。
据学校微纳卫星中心副主任张翔老师介绍,这颗被命名为“八一·少年行”的中学生科普小卫星计划在轨运行的时间将不少于180天。卫星采用了标准的双单元立方体构型。所搭载的载荷在卫星入轨后可执行对地拍摄、无线电通讯、对地传输音频和文件以及快速离轨试验等任务。张老师告诉记者,立方体纳卫星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州立大学与斯坦福大学提出来的。因其具备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能扩展性强等优点而发展迅猛,成为了近年来航天器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包括加拿大、日本、丹麦、荷兰、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发射入轨了近100颗立方星。
记者也了解到,南京理工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立方星研制的高校之一。自主研制的“南理工一号”立方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搭载成功发射。历时近四年研制成功的“南理工二号”星已交付欧盟QB50项目组,预计于明年发射入轨,用于目前人类尚未深入涉足的低热层(90-320km)大气的在轨测量以及开展卫星再入大气层的相关研究。此外,委托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我国首颗商业用途的立方星也于近日发射升空,该卫星可用于收集船舶位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