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主任马长生三十几个春秋,坚持信念,默守精神,开创了我国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事业,在房颤射频消融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成就了“中国射频消融第一刀”,提高了我国房颤治疗的国际影响力。他曾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在他的妙手下,已为近9000个房颤患者找回生的希望。
首都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马长生不断挑战自我,瞄准“零辐射”房颤射频消融术攻坚克难,创新技术,为罹患房颤的高危孕产妇,实现她们做妈妈的梦想。26岁的杨盼是一个房颤患者,她和丈夫婚后的愿望就是想要一个可爱的宝宝,不久,杨盼怀孕了,可是因为服了抗心律失常的药,这个孩子他们没敢要。可是,以后怎么办呢,吃药吧,不敢要孩子,不吃药吧,杨盼心慌难受,严重时还会胸闷、头晕、喘不上气。
后来他们了解到,房颤可以通过一种叫“射频消融”的心脏导管术治疗,或许可以摆脱服药。于是,抱着一线希望的他们来到安贞医院。医生们很快为杨盼做了检查,准备为杨盼做射频消融手术。术前,大夫问杨盼是否是在经期,杨盼说本来该来了,好像晚了两天,一检查,杨盼还真是又怀孕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小生命让医生和杨盼发了愁。射频消融手术要照X线,这么小的胎儿是绝不能接受射线的。如果放弃手术,留下孩子,杨盼的身体受不了,她的房颤症状太严重,心室率最快时达到240次/分,同时伴有房性心动过速和房性早搏,无法负荷继续妊娠。夫妻俩只能做好了再次放弃孩子的心理准备。
首都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马长生教授听了他们的故事,了解到他们特别想要保住这个孩子的心愿。“能保的生命我们一定不放弃!”
“如果你们信任我们,我们试一试‘零射线’房颤射频消融术”。虽然到今天零射线操作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在三年前,还是一种开创性的治疗手段。
在导管室,超微超声探头先行进入杨盼的心脏内部,就像医生的“眼”一样,通过三维标测和三维重建绘制出心脏内的病变结构。找到了心脏里的3处病灶。随后,通过肺静脉隔离、右房间隔部消融、左心耳根部消融,仅用1个小时,房颤、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逐一化解。杨盼的心律平复了,可她当时的心情却不平静,能保住全家期待的宝宝,夫妻两喜极而泣。
在现在的医疗环境下,医疗创新会冒更大的风险。马长生可谓 “艺高人胆大”。在这样 “大胆冒险”的背后,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每当有人问起马马长生主任成功的秘诀,他总会说是机遇好。可是他的学生们都知道,从刚工作开始,马长生不是在病房,就是泡图书馆,“鸡不叫,不睡觉”。
虽已站在领域巅峰,但马长生教授始终坚持“810”、“360”。“810”就是早上8点开始工作,晚上10点结束工作回家。“360”就是一年365天,除了春节休假5天,其余360天都是工作日。有人会说,这样的生活太苦了,太枯燥了。可马主任说:“能够著书立说,能够治病救人,我过的太幸福了!”
许多医院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为“手术禁区”的情况下,马长生突破技术极限,让高龄老人也有拥抱健康的可能。他认为,越是有风险的手术,患者获益越大,医生的成就感越强。
首都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马长生习惯了为患者解决困难,习惯了做好每一台手术,更是习惯了思考中国房颤的未来。他是一名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生,他让世界的眼光聚焦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