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民族大学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
民俗学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民俗学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西方及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和前沿学术动态;掌握和熟练运用民俗学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民俗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阅读及翻译国外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的能力。毕业后可就业于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出版社等单位。
二、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
民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所需修得的最低学分为40学分,主要包括:公共学位课为8学分,专业学位核心课为12学分,专业学位基础课为5学分,非学位课为10学分,实践环节5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完成规定的补修课程的研究生,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应达到3—5万字。
三、贵州民族大学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
1、民间信仰研究:本方向以各民族民间信仰的表现形态及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民间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传承及与其他各种宗教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信仰与仪式。②民间信仰与儒佛道巫的关系。③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
2、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本方向以各民族风俗习惯及民间文学各种体裁为研究对象,探讨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互相间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传承与变迁。②各民族口头传统。③民间口头叙事的类型研究。④网络时代的民间文学发生与传承。
3、节日民俗研究:本方向以各民族节日的类型、功能、形态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种传统节日的传承演变规律,新型节日的发生机制,节日对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传统节日的类型、功能及演变。②现代节日的发生、形态。③中西节日对比研究。
4、酒文化研究:本方向以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酒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等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酒在民俗生活中作用、酒文化对现代产业开发的影响等问题。主要研究对象包括:①有关酒的礼仪。②与酒有关的器具。③酿酒习俗。④酒文化产业开发。
四、课程设置与考核方式
贵州在职研究生民俗学专业所修课程包括二个部分: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必修课为考试,选修课为考查,具体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贵州民族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
五、学位论文
民俗学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该完成所修课程要求的课程论文,并完成2篇学年论文。至少有1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计0.5学分。
选题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完成一定课程学习和读书报告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应与一定层次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对学科前沿领域或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民俗学专业硕士生最迟应在第2学年秋学期中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1)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硕士研究生应做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前,应完成政治理论课程、外国语课程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不得进行。
(2)开题报告包括课题选题来源及依据、研究内容、试验设计、研究条件、进展安排、预期成果、经费预算、可能存在的问题、参考文献等内容。
(3)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在研究生入校后第2学年春学期开学初完成。开题报告应在导师和专家参加时公开进行,专家组应对开题报告进行充分论证,并提出是否同意开题的意见;研究生应充分吸取专家意见,及时修改开题报告。修改后的《开题报告书》经导师签署意见后,交所在学院存档。
六、课题检查
(1)课题检查是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研究进展所进行的中期检查,是硕士研究生接受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的重要环节,也是判断能否预期毕业的重要依据。
(2)课题检查时,硕士研究生要向课题检查小组报告自开题以来围绕学位论文研究所做的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果、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并要对课程学习情况及预计毕业时间进行说明;课题检查小组应对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做出评价,并对硕士研究生预期毕业时间提出意见。
(3)课题检查一般在秋季进行。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前应进行一次或多次课题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