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谭杰老师作了一场题为“柏拉图的洞喻——《理想国》第七卷解读”的讲座,西南大学有教育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林业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旅游管理硕士等硕士专业学位点。在职研究生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西方哲学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柏拉图哲学是《理想国》的系统展开。因此,《理想国》被誉为西方第一哲学经典。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洞穴之喻”:“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洞穴之喻与另外两个比喻,即太阳之喻与线段之喻并列为《理想国》的三大比喻,它是西方思想史上有关哲学、教育与政治三者之间关系的最著名比喻,同时该比喻也直接表达了柏拉图的相论(即理念论),后者直接回应了古典哲人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变”论。
谭杰,男,湖北荆州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西南大学哲学系)、中国社科院美国所政治学博士后、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客座教授(高级访问学者)。主要致力于古希腊哲学、英美哲学和西方政治哲学史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期代表作:《论康德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论罗尔斯的契约论选择》《哲学无政府主义及其当代论争》《自由而文明的国家——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