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孟建伟教授作了题为“科学哲学的范式转变——科学文化哲学论纲”的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大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主持了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大人文学院设有科学技术史系、哲学系、历史学系、新闻传播学系、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体育教研室、艺术教研室、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等机构, 拥有《自然辩证法通讯》、《工程研究》、《科学文化评论》三个期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孟建伟教授指出,传统科学哲学日趋衰落导致出现了的一种新的科学哲学——“科学文化哲学”。它在四个方面有别于传统的科学哲学。从传统科学哲学到科学文化哲学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范式转变。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孟教授从传统科学哲学的关注点以及研究纲领讲起,指出传统科学哲学的本质是一种知识论,主张科学的进步就是科学知识的进步;这种研究视角中没有人的概念,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对知识的逻辑重建,而不关注人是怎样、在何种文化背景中创造的。然后指出,科学文化哲学是以“创造知识的人”为中心,把科学看成是一种文化而进行的哲学研究。这是从知识论到文化论的第一个范式转变。
其次,科学文化哲学不再局限于对科学做传统的知识论、方法论或认识论的研究,而是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并试图在整个人类文化的背景中来研究科学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内在关联。这是从“小哲学”到“大哲学”的第二个范式转变。
再次,孟教授还指出,科学文化哲学不再局限于关注科学知识本身,而是跳出“科学逻辑”的层次,从人类文化背景来考虑科学文化的最具有灵魂性的东西。它注重面向现实和解决问题,特别是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现实和问题,从重大现实问题中寻找新的理论增长点和学术制高点。这是从学院哲学到面向现实需求第三个范式转变。
孟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形象地说明个体的非理性、非逻辑因素对创造知识的人的重要性,并指出科学文化哲学将从根本上纠正在科学观、文化观及教育观上的误区和偏颇。具体地,不仅应当强调科学的技术性和工具性,而且更应当强调科学的精神性和文化性。
最后,孟教授提出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科学哲学最新研究及发展趋势,吸纳我们民族五千年文化之精华,走我们自己独特的学术道路,使科学哲学中国化!人们当今普遍感受到仅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模式弊端越来越多,然而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尚未解决。科学文化哲学的深入研究对于重新审视我国的教育理念、科学观和文化观将具有重大意义。孟教授还提到中西方科学文化的土壤不同,我们应该致力于从本土文化视角进行哲学的考察,强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使科学哲学中国化”是科学哲学范式转变的第四层涵义。
孟建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市自然辨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学术领域为科学哲学、文化哲学和教育哲学。曾获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次,中国科学院朱月华优秀教师奖。1995年首批入选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