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韩振华,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目前开设汉语言文学和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五个硕士点。一个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博士点。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韩振华简介如下:
一、教育经历
1997年~2001年,山东省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文学学士;
2001年~2007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美学)专业,文学硕士、文学博士;
二、工作经历
2007年~20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
2009年~2011年,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哲学博士后()。
2009年至2010年,德国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Heinrich-Heine-Universit?tDüsseldorf)孔子学院访问学者、汉语教师;
2012年7月至8月,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高级访问学人;
2014年至今,副教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导师。《国际儒学研究通讯》编辑。为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中国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与文论研究专题”、“中国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导读”、“《周易》入门”、“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
2015年1月至2月,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uhr-Universit?t Bochum)东亚系访问学者,合作教授:罗哲海(Heiner Roetz)。
三、学术专长
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哲学、中西美学与文论、汉语国际传播,以及儒学在西方的诠释。目前致力于从经典诠释学角度梳理古典儒学、中国哲学在中国与西方的诠释历史,致力于透过比较研究的进路重构跨文化研究的新图景。
承担并完成的研究课题主要有:
(1)“王船山美学研究:以身体观和诠释学为视角”,项目负责人,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青年课题,2009年3月结项;
(2)“儒家文学思想的当代转型研究”,项目负责人,北京外国语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亚洲国家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重点项目,2011年12月结项;
(3)“英语世界的《孟子》译介与接受”,项目负责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12年12月结项;
(4)“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以现代新儒家为中心”,第四十六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二等),2011年9月结项;
现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包括:
(1)“他乡有夫子:欧美的《孟子》译介与诠释研究”(项目批准号10YJC720013),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
(2)“西方《孟子》研究与儒家伦理建构”(项目批准号13FZX016),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四、代表论著
(一)专著、译著
1、专著《王船山美学基础:以身体观和诠释学为进路的考察》,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年;
2、译著《艺术诸定义》(斯蒂芬·戴维斯著),第一译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3、专著《宙合方圆:客家土楼的建筑美学与文化》,第二作者,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即将出版。
(二)主要论文
1、《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兼谈网络时代的比较文学》,《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
2、《简论“道”与“禅”在中国古代山水诗中的体现》,《西安电子科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3、《跨文化视域与通向他者文化、他者美学的可能:为“跨文化美学研究”一辩》,《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5期;
4、《从船山易学看船山的人格美学》,《兰州学刊》2006年第9期;
5、《现代性进程中的康德美学》(第二作者),《人文丛刊》第三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
6、《形式借鉴、遗产保护与精神寄托:论“福建土楼”的当下价值及其保护》(第一作者),《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7、《外语类院校中的通识教育:现状与问题——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的考察》,《大学通识报》(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第5辑(2009年5月);
8、《“宙合方圆”:客家土楼的生命世界》(第一作者),《寻根》2009年第2期;
9、《“日生日动”与生存的时间性命题:王船山“时”观解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0、《现代新儒家美学、诗学思想概说》,《人文丛刊》第四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
11、《从诗意汉字到语体诗学:汉学家眼中的汉语诗学》,《国际汉语教育》2009年第2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12、《占以明〈易〉理,象以喻〈孟〉〈庄〉:与叶格正博士谈汉学》,第一作者,《华文文学》2011年第1期;
13、《王船山“裕于情”的“达情”观——以〈诗广传〉及其文学批评实践为例》,《美育学刊》2011年第6期;
14、《间际的文学与文化——罗令源访谈录》(第一作者),《华文文学》2011年第6期;
15、《眼睛如何“思维”?——阿恩海姆对视知觉的阐述及其美学意义》,《人文丛刊》第六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年;
16、《轴心时期的儒学启蒙——与罗哲海教授谈汉学》(第一作者),《华文文学》2012年第1期;
17、《早期儒家与德性伦理学:儒学研究中的相对主义话题——兼与安乐哲、罗思文商榷》,《伦理学研究》(CSSCI)2012年第3期;
18、《从宗教辩难到哲学论争——西方汉学界围绕孟子“性善”说的两场论战》,《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2年第6期;
19、《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周易〉时间观念》,第一作者,《周易研究》(CSSCI)2012年第6期;
20、《重复·线条意象·修辞性阅读·异质性——读解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文论》,《人文丛刊》第七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年;
21、《“当代汉语哲学”的建构——与何乏笔博士谈哲学与汉学》(第一作者),《华文文学》2013年第4期;
22、《“身体”:批判的抑或审美的,消费的抑或生产的?——兼论当代西方“身体美学”的理论面向》,《兰州学刊》(CSSCI)2013年第10期;
23、《孟子是个讲“逻辑”的人吗?——基于西方汉学视角的考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1期。
24、《After“国族寓言”?——从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说起》,《艺术设计研究》(CSSCI)2014年第1期;
25、《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汉学界关于孟学的三次争论》,《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2期;
26、《“语言学转向”之后的汉语哲学建构——欧美汉学界对于先秦中国思想的不同解读》,《华文文学》(CSSCI)2014年第2期;
27、《“他乡有夫子”——西方〈孟子〉孟子研究述略》,《文史知识》2014年第8期;
28、《夫子徂西初记——〈孟子〉在西方的早期接受(1593-1754)》,《国际汉学》(CSSCI)第26辑;
29、《“批判理论”如何穿越孟子伦理学——罗哲海(Heiner Roetz)的儒家伦理重构》,《国学学刊》2014年第3期;
30、《审美观念上的视域融合——以王国维的“人间”概念为中心》,《藤叶集:朱立元先生七秩华诞师生合庆集》,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
(三)参与编著
1、朱立元主编《美学大辞典》,撰写中国美学词条共8万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2、郑翔主编《庐山历代诗词全集》(全十二册,600万字),编写“清诗卷”清初(顺、康、雍)部分,21万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