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葛承雍教授作了题为“唐代胡商艺术形象俑研究”的讲座,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科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世界史)、一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考古学),以及中国史、世界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地理学、专门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等方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多年来,考古出土的唐代胡俑中背行囊弯腰者较为多见,凡是向人们展示丝绸之路商贸时,就会展摆出这类胡商形象的陶俑。他们重压下的驼背姿态仿佛是艰辛勤劳的定格,绷紧的背囊带子紧拉着似乎随时会倒下身体。雕塑艺术就创造出这般魅力,将一些不可言喻的意象实物化、实体化。这类西域胡人俑,以前一直被笼统地称为长途跋涉的“行旅胡商”或“波斯胡商”“大食商人”。但其题材定名根据和形象造型依据长久令人不明就里、一头雾水。
本讲座根据重新审定研究,指出这种概貌性描述的胡商俑,实际就是当时走街串巷、下乡过村的“走贩”,他们在中原汉地背负商品四处叫卖谋生,类似后世的“行货郎”,与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地“行商”“估客”和外来的“兴生胡”“细脚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结论是:背负行囊的胡人俑不是千里迢迢远涉而来的“行商”,应是到处奔波流动的下层“贩客”“行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