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以前的学习和工作,王启民提得最多的是“偶然”。
“我学材料专业很偶然,填报志愿时什么都不懂,专业纯粹瞎填。”王启民回忆道。对他而言,农村的孩子只要有学上、有饭吃,足矣。1994年,王启民推开了中国地质大学材料学专业的大门。
本科毕业,恰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到北京招人,“他们联系了学校,我跟着一群人去面试,没想到被录取了,挺偶然的。”就这样,王启民插下了科研这棵无心之柳。王启民认定,既然学了这个,做了这行,就要一直做下去。工作三年后,他选择了在中科院硕博连读继续深造。从此,这棵“柳树”日渐枝繁叶茂起来。
时下火爆异常的iphone手机,漂亮的手机外壳由不锈钢或高强铝合金做成,这些材料硬度高、粘刀,很难加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启民要做的,是开发一种涂层,用于传统刀具的改造,解决材料的切削问题,要“切得动、切得好”。此外,在汽车、钢铁冶金、煤炭、石油化工、重型装备、航天航空等领域,由于摩擦磨损和腐蚀,模具和零部件常常遭受损失,甚至根本无法应用,涂层的施加也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以前从事材料学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涂层做出来,研究它的性能。来到广东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之后,研究的性质更倾向于应用性的研究,要求不仅要把涂层做出来,还要让涂层在生产中用得上、用得好。”
然而,这却成为王启民申报国家“优青”的“硬伤”。王启民两次从全国几千名实力雄厚的竞争者中入围答辩,却两次与国家“优青”失之交臂。“评委们认为我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有所欠缺。”一定要解决这个短板!围绕涂层材料的制备理论和技术问题,王启民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多项研究。为了解决涂层材料在生产运用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他常常工作到凌晨3、4点,申报书更是改了又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国家“优青”评选中,王启民成功入选。对此,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郝志峰认为王启民“最大的性格特点是坚韧”,称赞他“三年磨N剑,成绩十分突出,是科研生力军的代表”。不知不觉,王启民种下的“柳树”如今已是郁郁葱葱。
不管是不是无心插柳,一旦做出选择就义无反顾,是王启民的原则。无论是专业的选择、偶然的面试,还是工作的开展,他要一直学下去、做下去。“可以走得慢些,但绝不后退。”王启民的言语之间,透出一份选择的智慧。
帅的人都喜欢徒步
王启民最喜爱的户外运动是徒步。在韩国釜山大学NCRC国家研究中心当研究教授时,饭后到釜山大学的后山走一走,是他繁忙工作中最惬意的一刻。渐渐地,王启民爱上了徒步。只要有时间,就约上三五好友徒步去,“最长的一次走了八、九个小时,几十公里路。”
对王启民来说,在机械交通如此发达的今日,徒步,像是一种修行,目的不在“苦”、不在“行”,而在于“修”。沿途的风景并不都是美好,遥远的路途必是充满崎岖。要到达目的地,必须克服胆怯和懦弱,磨练意志。徒步,也是一种体验。头顶蓝天,便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脚踏大地,便可用双脚丈量祖国河山。一路上,有快乐、也有痛苦,有平坦、也有坎坷,唯有坚持不变,为了星空的美好,为了心中的期盼。
而这恰好与科研一脉相通。
科研攀登无止境,无限风光在险峰。没有终点,只有一座又一座的高峰,等待征服。在这个过程中,态度决定了一切。
王启民这位攀峰者,选择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下一步的计划,他说:“踏踏实实地做,把量做足,争取有更多的产出。”路就在脚下,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脚踏实地,不拼颜值拼实力
谈及项目申报经验,王启民说:“关键是基础要打好。”“要多做训练,培养思维能力。”然而基础的养成不在一时,要有够强的实力,关键还在于平日里多下功夫。“中科院的经历为我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基础。”硕博连读期间,除了上课,王启民每天都泡在实验室。实验前期的样品处理是试片打磨,试片只有拇指大小,但打磨的结果直接影响后期的涂层镀膜,进而影响整个实验的结果。通常情况下,完成一个实验需要磨十几个试片。为了达到理想效果,王启民起早贪黑,光是样品就磨了好几百片。试片磨好后,还需分几次将其放进炉子里镀膜,再进行分析测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寸步不离地守着炉子。有多次,因为任务紧急,王启民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两三天,期间,只能在试片冷却和抽真空的间隙睡两、三个小时觉。这绝对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但王启民笑道:“很正常,也没什么。”“不觉得辛苦。因为我的师傅们也是这么做的,导师们做事更拼。”
现在,王启民是15名研究生的师傅。在徒弟们眼中,王启民也很“拼”。今年研三的学生梅海娟说:“王老师似乎从来没有周末、没有假期,他像个陀螺,转个不停。有一次明明见他忙到凌晨4点,没想到清晨6点他又在我们实验室的QQ群中指导大家了。比起王老师,我们真是自愧不如!”
脚踏实地,也是王启民对学生的要求。“现在的孩子选择多、诱惑也多,他们会想现在做的东西有什么用,希望立刻出成效。”针对发表论文一事,王启民常常教导学生要重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一定要让别人觉得我们做的东西有价值,不能为了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在王启民看来,学习态度是第一位的。“有的同学基础不够好,但只要他肯全心投入,多花时间,即使进步慢也没关系。”由于他要求严格,学生们称他为“完美主义者”。研三的学生聂志伟为了改善涂层表面的质量,曾一个学期只做一个实验,“因为总达不到王老师的要求。只能反复做,不停调整参数,直到质量够好为止。”
“学工科的人,只要功夫花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出成果。”在王启民看来,想要做出成绩,就得好好干、踏实干,就这么简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可取,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更是不可能。“平时要多训练,做着做着,自然就领悟了。”在王启民的字典中,专注、坚持,就等同于成功。
是严师也是学生的“大哥”
在学习、工作中,王启民是位严师。但在生活中,王启民更愿意做学生的“大哥”。学生有任何问题、观点,都可以无拘无束地跟王启民探讨。“王老师思维很活跃,总会有很多新的想法。”梅海娟回忆起与王启民谈天的情形:“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稍不留神就跟不上了。”
最让学生感动的事情,是“王老师很多事都亲力亲为。”如专利的申请、设备的调适等。一次,王启民与学生一起去中山大学借设备,王启民与学生一起搬弄,中大一位老师见状,奇怪地问:“王教授,你怎么还自己搬?”学生们听了很惭愧,忙上前抢过王启民手中的重物,但等那位老师离开,王启民又默默将设备拿过来。“这让我们觉得很温暖。”聂志伟说,那一刻,王启民就是他们的大哥、战友,他们是一个整体。
“身体要锻炼好”是王启民常对学生们说的话。在他看来,“没有好身体,搞不好科研。”王启民在自己办公室放置了一台健身器材,工作之余舒展筋骨。他还常带着在职研究生学生们一起爬山。老师与学生、师兄与师弟,一路上有说有笑,锻炼的同时又交流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