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先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国党员,我国早期回国专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烈士夫人。1917年12月20日出生,籍贯江苏省镇江市,2017年1月12日1时2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去世,享年99周岁。
李佩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书香门第。1924至1930年先后在北京慕贞小学、培元小学、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读书,1936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抗战期间北大南迁,她也辗转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曾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李佩先生在中国劳动协会重庆分会工作,从事劳工福利与国际联络,参与改善工人生活条件等诸多进步活动,积极帮助把美国劳动协会的捐款送到延安解放区。1945年,她随朱学范(中国工会领导人)、邓发(中国早期领导人之一)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工会联合大会,之后还出席了第一届世界妇女大会。
1947年2月,李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工业与劳工关系学院学习。次年2月与西南联大学长、康奈尔大学郭永怀结婚。1951年在康奈尔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中文。1956年10月,李佩与郭永怀携幼女郭芹,冲破层层阻力举家回到祖国,投入新中国建设事业中。
回国后,李佩担任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中关村西郊办公室副主任,负责中关村后勤建设。此间,她积极为科研人员服务,创办医院、西式点心店等,是中关村科学城重要的开创者。1961年2月,李佩先生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担任外语教研室英语教师。从此,李佩先生便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当中。
除了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李佩先生还兼任着中国科学院编译职务评定委员会评委、全国大学英语教材编审兼首届文理组成员。她率领同事们创建了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英语培训班;还为中国科学院京区各研究所开办了高研英语进修班、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等多层次外语培训项目;并负责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物理研究生(CUSPEA)项目的历届英语笔试出题和评卷工作,参与口语面试。李政道教授就曾表示,“今后凡研究生院派往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到美国后可以不再进行TOFEL考试。”李佩先生的英语教学成效,由此可见一斑。
1987年离休后,李佩先生仍在博士生英语教学讲坛上辛勤耕耘。除教学外,她还担任着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全国理事会理事,亲手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科技翻译协会,并担任副会长,积极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晚年,她又把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的工作岗位,组织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她亲力亲为,将高水准的各种讲座和报告会带到中关村,时间长达13年之久,被誉为“中关村的一盏明灯”。她还率领专家团队翻译《钱学森文集》,与郑哲敏先生共同创立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会,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继续积极献计献策。
几十年来,李佩先生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许多知名院士和学者都曾是她的学生。先生被人们誉为博学、爱心、美丽和优雅的象征,深受人们尊敬与爱戴。李佩先生曾先后获得过中科院“三八”红旗手(1982、1987年),中科院先进工作者(1985年),北京市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1986年),中科院老有所为精英奖(1988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员(1992年),中国科学院“巾帼建功”活动标兵(1994),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突出贡献荣誉奖(2006年)、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2007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09年),第八届全国健康老人等荣誉;并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员、先进个人称号;1992年被认定为人事部早期回国定居专家,1993年10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李佩先生一生坎坷多难,先后失去了丈夫(1968年,郭永怀先生为我国“两弹一星”国防事业捐躯)和唯一的女儿(1996年,郭芹因病去世)。面对这些不幸,李佩先生以坚强的毅力、达观的人生态度,默默独自担当,不停息地忘我工作着。李佩先生89岁那年,与中关村校区研究生座谈时曾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还得走下去,而且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让它来克服自己。”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5周年校庆之际,李佩先生将郭永怀先生荣获的“两弹一星”元勋金质奖章,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永久保存。李佩先生又将毕生的60万元积蓄,分别捐献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科院力学所设立的郭永怀奖学金。
丹青难写是精神。李佩先生的一生,饱含着一个世纪的跌宕起伏。所有发生在她身上的波澜壮阔,在她沉静笃定的面庞下好似都化为平静湖面上的涟漪。她的身上似乎不曾有过时光的印记,而她的身上又是时光最精致的雕琢。李佩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最美教师,她的言行总能让人如沐春风。此刻,这缕春风在时光的长河里化作了永恒,融化在了人们的心中。愿先生安息。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