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笃行南楼“撷光拾能”团队实验室,记者闻到极淡的药水味。“化学实验室不可能没有一点异味,但是也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实验室里的药品摆放合理,溶液均密封存放,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异味”,李士阔老师这样说。李士阔老师是化学化工学院的副教授,也是“撷光拾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的指导老师之一。
记者看到,实验室的台面上有序摆放着各种实验用品及耗材,台面上的储液瓶里存放着五颜六色的反应溶液。墙边有一个储物柜在醒目的位置上配有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火毯、急救箱、手电筒等实验安全防护用品。实验室的水池边,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橡胶手套的女生正在冲洗烧杯。这个女生是化学化工学院二年级研究生宫珊珊,她告诉记者,她刚刚做完实验,正在清洗容器,每次做完实验后,她都会及时清洗,防止剩余的试剂污染实验器皿及环境。对于化学实验产生的垃圾,同学们都会归类存放,最后由学校进行统一回收处理。记者看到在靠近门的角落里,摆放着几个白色塑料桶,分别标注着“有机废液”和“无机废液”,这便是对液体废弃物的回收,防止环境污染。
实验室里的学生和老师清一色的白大褂、橡胶手套,“只要在实验室待着我们都会这样穿,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药品有腐蚀性,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实验的精准性。”宫珊珊向记者解释说。在进实验室之前,老师会对我们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对于一些书上没有的潜在的安全问题,老师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都会详细地告知新来的同学,实验安全知识就这样口口相传传下来了。
“撷光拾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现有20名团队成员,他们来自材料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化工和化学等不同的学科专业。谈到团队的名称,大三的王冲说,因为团队在做光电化学转化方面的工作,我们试图将光能转化为可以存储的电能与化学能,所以我们取名“撷光拾能”。另外,去年团队参加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所以我们现在给自己的团队取名“撷光拾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
受邀参加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颁奖大会的团队代表王紫丹正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她在测试一个电极的电化学储能性质,王冲在一旁观摩。现在大四的她已经被复旦大学化学系录取,她大二的时候来到这个实验室,现在已经三年了。谈到在实验室的收获时,她说课堂上学习的都是基础知识,在实验室里能够了解到学科最前沿的动态,掌握科研方法,学会操作技能。
王冲也在开展自己的实验课题,他说:“我是特爱玩爱疯的人,对实验也很有兴趣,来到实验室之后,看到别人都在做实验,就不好意思玩了,现在性格安静了不少。”
李晓琪和曹必传今年大一,来到实验室还不足一个月。李晓琪说:“现在我对实验了解不多,主要是跟着学长学姐学习,慢慢吸收,希望能够学好学长学姐教给我的知识。”曹必传说自己是个有好奇心的人,热爱化学,对化学实验感兴趣。
宫珊珊说,自己研一刚来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并和老师相互讨论,渐渐确定并开展自己的课题,一步步走过来。“每天基本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半都待在实验室,有些化学实验反应过程比较长,在等待的时候我就会去看一些文献。有时候太过投入,午饭都忘记吃。”
团队每两周召开一次交流会议,同学们交流自己的进展及收获,老师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每次交流都很热烈,而且是非上班时间,宫珊珊激动地说:“同学们和老师真是干劲十足。”
李士阔说,团队中以前有个学生叫郭玄,是“挑战杯”国赛三等奖的获得者,毕业后回到老家蚌埠,现在自己办起了实业,做得风生水起。“希望同学们通过在实验室的学习,拓展视野,夯实基础,提升创新思维和能力,希望团队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努力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李士阔老师期待每天在实验室伴着同学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