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在新时代引发新矛盾,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老龄事业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因此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国不仅是世界上老年人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2.22亿人,占总人口的16.15%,比2010年提高了2.89个百分点。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中方案预测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超过3.7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27%,中国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寿命的不断延长、高龄老人比重增加并且伴随身体和认知功能下降,使得养老金、照料护理需求增加,导致养老负担日益加重。
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中国实现了快速的人口转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增长率的人口增长模式使得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缩小,人口结构快速老化。面对这些变化,传统家庭的养老、抚幼等功能逐渐弱化,当前家庭比过去更加脆弱,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被迫社会化,用于老年人照料方面的家庭资源变得稀缺。未富先老现状使社会资源也处于稀缺状态,并且出现了独生子女家庭、失独家庭等一系列以往社会较少出现的家庭形态。老年人从家庭中可以获得的养老资源逐渐减少,许多家庭的老年照料功能很难实现。在中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当下,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模式究竟是什么?这种需求背后的影响机理又是什么?本文希望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对影响老年人照料需求模式选择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
1. 现代化与老化理论(Modernisation and ageing theory)
博格斯(Burgess)在1960年最先提出现代化与老龄化理论,考吉尔(Cowgill)在20世纪对该理论进行完善。该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加快,西方国家老年人基于家庭地位、权威而建立的尊重、获得的支持逐渐下降,工业化造成传统的扩展家庭被核心家庭取代,老年人因丧失物质资源和家庭支持从而转向依赖社会支持。
随着发展中国家逐渐现代化和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到来,这些国家老年人的命运也会和西方国家的一样。这个理论包含着两个命题:一是描述了老年人在西方现代社会中的位置;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对家庭物质支持下降或不充分的解释。当然,现代化与老化理论也受到了一些质疑或批评,其中物质受限观点认为老年人照料模式的改变并不是传统家庭照料
被打破,而是成年子女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能力下降,由于物质受限造成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表现。生物学视角认为成年子女不能也不会为老年父母提供像父母在子女婴孩阶段那样的照顾,与这个“真理”相伴随的是虽然自己的家庭可能对自己的长辈表现出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大多数人是不想并且不愿意照顾。人们可能会进一步猜测,在更深刻的情感层面上,成年子女并没有与父母照顾子女相同的奉献精神,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本质上更强烈地针对他的孩子而不是对他的父母,而他对前者的温柔通常表现得比他对后者的尊敬和感激更积极。
现代化和老化理论基于西方社会的经验研究,预判发展中国家也会遇到同西方社会相同的老年社会支持状况。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正式社会支持大部分处于缺位状态,家庭支持能力的下降会对数量正在增加的老年人产生照料“危机”。因此,这正是发展社会政策来保障老年人社会福祉的必要和及时的时刻。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当前社会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行列,我们希望用中国的数据对该理论进行讨论和验证。
2. 文化理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全世界很多国家都面临老年照料问题。文化理论认为老年人照料需求模式选择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东亚地区属于东亚文化圈,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与西方社会不同。欧美国家中,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老年人一般优先选择与配偶相互照料,其次则选择与成年子女一起生活,最后选择社会照料。慢性病带来的医疗需求是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院的动机之一。东亚地区(如新加坡等地)家庭照料模式更为普遍。对老年华裔新加坡妇女的家庭支持研究表明,她们仍然坚持家庭照料,并担当家庭支持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双重角色。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儒家孝道,老年人的照料主要由家庭,包括配偶、子女和其他亲戚承担。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以及老年人预期寿命的延长,传统家庭角色尤其是子女的照料功能明显减弱,政府、社区积极承担了部分老年照料功能。文化理论为我们理解中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模式提供了一种解释维度。
3. 国内研究评述
国内对老年人照料模式的研究大多数侧重在影响因素分析上,研究表明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年龄、自身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子女数量、养老保障状况等都对其照料模式产生影响,其中经济状况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更趋向与子女一起生活。中国农村中年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养老意愿“去家庭化”趋势明显。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观念已从“依靠子女”转变为“依靠自己”,老年照料从依赖变为独立。传统中国老年人喜欢与儿子尤其是大儿子一起居住的状况以及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不再突出,子女性别对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的照料选择并没有影响。中国城市老年人的养老模式逐渐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家庭养老模式演化为以家庭代际分居养老模式、家庭代际合居养老模式为主,机构养老模式为辅的状态。但是,老年女性及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仍然偏向家庭养老。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经济状况对老年居住模式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很多研究者也提出要整合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满足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照料模式进行了非常有益的研究,中国老年人的养老照料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但是,国内对老年照料的研究多偏向于具体影响因素,对理论解释的分析较少。当前研究一般将老年照料模式分为家庭照料和社会照料两类,在目前政府倡导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下,这两种分类尚不能够涵盖所有的照料模式类型。本文期望在已有文献基础上进行两方面的拓展:一面,对老年人照料需求模式进行分类,覆盖老年人照料的多种模式,比较老年人照料需求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针对现代化与理论及其修正后的观点在发展中国家实践中的争议,验证在中国该理论对解释老年人照料模式转型的可行性。
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