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研究生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科源于中央大学(创建于1902年)森林系,原中央大学森林系主任李寅恭教授率先在我国开展森林保护教学和研究工作。学科创始人李传道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对我国森林保护事业的卓越贡献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森林保护学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中级职称12人。学科有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贴人员6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部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中国森林病理学会和江苏省植病学会副理事长1人,中国森林昆虫学会和江苏省昆虫学会副理事长1人。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保护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一、森林病理学方向始终围绕我国重大森林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规律,病原物与寄主相互作用,重要病原物分子检测与鉴定技术,抗病育种和综合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为森林病害的致病机理及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该方向在学科创始人李传道教授和学科带头人叶建仁教授带领下,对杉木炭疽病、杉木细菌性叶斑病、毛竹枯梢病、毛竹基腐病、竹秆锈病、松针褐斑病、松材线虫病、松树枯梢病和杨树黑斑病等林木病害进行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尤其针对我国林业重大灾害松材线虫病,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对其致病机理、流行动态、检测技术和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森林昆虫学方向长期致力于研究我国主要用材树种重大成灾害虫天牛、松毛虫、舟蛾、介壳虫等的发生规律和可持续控制技术。近年来在学术带头人嵇保中教授带领下,系统研究了云斑天牛、桑天牛、黄二星舟蛾、大袋蛾等昆虫的生殖、神经、内分泌系统结构和生理;灭幼脲、印楝素等对天牛成虫的不育机制;桑天牛成虫保幼激素生物合成及其对生殖的调控;转抗虫基因杨树杀虫效应和时空特点;星天牛种间和光肩星天牛种群间分子系统发育等。在昆虫解剖生理、生殖调控、转抗虫基因效应评价等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三、森林微生物学方向是本学科的传统方向。近年来,在韩素芬教授和吴小芹教授的带领下,针对豆科树种根瘤菌共生体系、松树和杨树优良菌根菌筛选、共生体结构与功能、促生抗逆机理、菌肥应用技术,病原微生物松杉球壳孢、杨盘二孢菌种群变异规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5个项目资助下,豆科树种与根瘤菌共生体系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四、森林昆虫化学生态学方向是本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重要林木害虫的种内和种间信息传递机制、引诱剂及林间使用技术、体表携带电荷特性等开展研究。赵博光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在袋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体、性信息素加病毒复合使用技术、松墨天牛成虫取食引诱的原理与方法、松树甲虫成虫引诱剂、大袋蛾等昆虫体表带电规律等方面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五、林用药剂及药械方向是本学科的特色优势。主要开展林用药剂新剂型、林木施药技术、林用药械开发等研究及技术推广。李周直、朱正昌等教授在我国林用烟剂、油雾剂、微胶囊剂等方面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为本方向在国内林用药剂、药械研究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周宏平教授带领的团队又在“触破式微胶囊”新剂型、烟雾载药技术、精确林业施药技术、低量高射程喷雾技术、航空静电喷雾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在职研究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