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吴根友教授作了一场题为“知识的视野和思想的视野”的在职研究生讲座,武汉大学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哲学在职研究生讲座伊始,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就指出,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知识和思想的二分不是绝对的,有些思想便是知识,但并不是说所有知识都是思想。将知识与思想划分为两个视野,主要是为阐述当代中国哲学创新所需要的条件。除了哲学创新离不开具体生活、时代条件等老生常谈之外,哲学创作主体在知识与思想两个视野的拓展与交融,是当代中国哲学创造的两个必要条件。他首先分析了儒学的发展历程,指出这一历程本身便是儒学在知识的视野和思想的视野两方面不断扩展的历史。先秦的儒家思想相对比较单纯,汉代儒家便开始吸收各家各派的思想发展自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儒学不断吸收佛、道二教的思想、知识,为后来宋明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思想与知识的基础。明清之际的儒学同样也在不断扩展自身,尤其是清朝末年,大量涌入的西方科技知识和思想文化也成为儒学扩展自身的对象。
随后,吴根友教授讲到知识与思想视野从古典到当代的转化,即从“三教合一”到“三统融合”。他认为,中国古代的“三教合一”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三教”之间在根本的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只是表达形式与侧重点不同;二是“三教”的每一教都以自己为教之正宗,融摄其他二教。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工作也离不开三个主要的文化传统,一是中国自身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二是自晚明以来,特别是1840年以来不断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传统,三是伴随着现代西方思潮涌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简称“三统”。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创新,恰恰要从传统的“三教合一”的思想与文化历程中,吸取重要的思想创新经验,大胆从事“三统融合”的理论尝试工作。
就当代中国哲学创造的思想视野来看,吴根友教授指出,新仁学、自由意志与马克思哲学提供的社会“实践”观念,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的思想视野。“新仁学”是基于中国传统儒家的主流思想,对秦汉以后中国儒家的核心思想观念所做出的当代阐发。“自由意志”问题是由现代西方哲学所发展出的一整套关于人的基本特质,并由此而讨论现代伦理学、现代政治学的思想原点。而社会“实践”概念则是历史唯物论思想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哲学观念,它既是人类主观与客观思想打交道的桥梁,也是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因此,当代中国哲学要想融合中西马这“三统”,就必须要面向并消化这三种思想视野,只有这样,当代中国哲学的思想创新才有可能。
最后,吴根友教授从哲学形而上的高度谈及了“世界哲学”与“求通”的哲学理想之间的内在关联。他认为,“世界哲学”问题与国别史时代里任何一个民族的哲学问题意识都有着相当大的不同。伴随世界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哲学”也将越来越呈现自己的清晰轮廓。“世界哲学”的诸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求通”的问题,一是各民族文化、伦理、政治之间的沟通与理解问题;二是人与大自然之间既合乎自然法则,又合乎人的目的性的沟通与利用的关系问题;三是科学与人文,人类男女两性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的问题。而在“求通” 的过程中,人的知识视野与思想视野都因之而逐渐扩大。就此而言,“通性”的哲学呼唤的是一种不断依靠主体的自由意志从事探索、开辟、游于无穷的实践性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