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文学院冯黎明教授作了一场题为“现代性:解放•狂欢•危机”的讲座,冯黎明,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文艺学理论和西方文艺思想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著作有 《当代西方文艺批评主潮》 湖南人民出版社。《二十世纪欧美发达国家文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武汉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国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同时是“111计划”、“珠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重点建设的中国顶尖名牌大学,是与法国高校联系最紧密、合作最广泛的中国高校,是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武汉大学冯黎明教授围绕现代性的起源、形成过程及其遭遇的危机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首先用理查德•汉密尔顿的一幅拼贴画《是什么使我们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引出讲座的主题——现代性。冯黎明教授认为,当今社会的符号、文本和穿衣等都是现代性的体现。现代性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西方的哲人和艺术家们不断反思和批判构成的现代性的发展,经过上千年的演变,现代性成为一个涵盖哲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概念,至今仍然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
报告中,武汉大学冯黎明教授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讲起,依次阐述了十八至二十世纪中以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韦伯、尼采、海德格尔、西美尔、阿多尔诺、吉登斯、哈贝马斯、K•卡林内斯库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的理论及其在现代性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他讲解了上世纪后30年里,福科、德里达、利奥塔、福山等人的后现代思想对现代性的批判,并总结了现代性社会面貌的具体内容。冯黎明教授还谈到了现代性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他表示,今后应当建立一种学科体制化范式,把知识形式化,用抽象的符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知识“框”起来,进而形成了文学审美主义批判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