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西安
  • 武汉
  • 济南
  • 杭州
  • 兰州
  • 青岛
  • 石家庄
  • 太原
  • 郑州
  • 沈阳
  • 长春
  • 哈尔滨
  • 南京
  • 长沙
  • 合肥
  • 成都
  • 乌鲁木齐
  • 南昌
  • 贵阳
  • 呼和浩特
  • 昆明
  • 福州
  • 南宁
  • 银川
  • 热点院校
    您所在的位置:在职研招网 >> 在职考研

    在职考研深度分析
    来源:在职研招网(www.zzyedu.org) 在职研究生网 发布时间:2020/8/11 14:43:00

      高价培训一般分为两种,课程内容包含复习过程始末的全程课程,以及附加服务较多的VIP课程。大纲公布后,一些已经完成了基础阶段复习课程的考生没有必要再选择全程课程从基础开始重新学起,而应该抓紧时间进入针对新大纲的强化复习。考研培训机构之间为了竞争,往往在课程外附加一些服务内容。例如学习计划的制定、课后答疑、在线测评等,考生在选择课程前应详细咨询,认真比对,选择师资力量好、服务完善的辅导。一般来说,网络培训会提供菜单式服务,在职考研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先听哪些课程,后听哪些课程,哪些课程需要反复多听几次。不同机构的师资不同,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也有所不同。考生即便已经报名参加了某一机构的课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多通过媒体、网络、参加公开讲座、观看网络视频等方式了解其他机构的教学资源,包括知识点归纳、模拟试题等。

      不同的专业考试科目是不一样的,例如文科跨工科,考试科目涉及数学,跨考难度大。考生如果没有从备考难易程度的方面全面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就有可能陷入理想化的空想之中。考生对专业的职业去向并没有研究,导致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热得很不正常,也导致了不少“伪兴趣”的产生。对此,建议考生要从专业的对口率、硕士培养模式、行业去向、招聘单位性质、基本薪资状况、岗位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很多考生把报“热门专业”理解成“好专业”,中国十大考研热门专业的报考人数占到报考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是否属于“热门”的标准,是以报考人数作为依据,与专业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同时,部分媒体或职业规划专家在做预测时,也侧重某些专业未来二十年的职业前景和发展潜力,没有考虑目前专业的配套教学力量及行业发展水提供平,如生物、环境被评价成热门,也给在职考研考生造成了很大误解。专业好不好的标准,应是是否适合考生的职业规划和考取的可能性。

      过于强调专业的对口,完全以本科专业为依据选专业。在中国很多在职研究生专业是不对口的,但不对口并不意味着发展受限,如文史哲法管理等学科更看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看重的是思维水平,并且,硕士专业和本科专业不可能一一对应,如技术性专业在硕士阶段会分得更细,而职业性专业,考生在报考时则需要拓宽思路,结合兴趣及职业规划在更宽的学科领域里选择,不能拿着本科专业按图索骥,否则会出现偏差。

      一家培训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受大纲变动影响最大的是在职和重考人群,在大纲公布后的一周内,共接到非应届考生咨询电话超过3000个。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虽然在考研大纲中为新增内容,但从学生开始已经在全国高等学校普遍实施教学,今年大四的应届考生对于该部分内容已有一定的了解,而在职考生和重考生则需要从零开始准备;另一方面,在职考生周边备考人群较为分散,缺乏充足的信息获取通道,对于大纲变动缺乏足够的准备;而重考生则容易从过往经验出发设定复习计划,最终却无法跟新大纲匹配,瞬间感到束手无策。

      尽管每年在职考研的专业排位都会有所变化,但近五年前十名的专业基本都包括工商管理(MBA)、法律硕士、金融学和会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和英语语言文学、通信工程等专业。对于这些热门专业的如何报考,不能因为它们是热门就选择,必须看读研的价值取向是什么,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报考前十名的专业,其报考院校又是名校并且高校在这些专业的学科实力上又很突出,难度将是极大的,其录取分数、报录比例等都远远超过平均水平。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律硕士和企业管理;复旦、北大的金融学;厦门大学的会计学;北航、清华的计算机等。

      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在职考研是二次革命,是修正未来发展路径的好机会。目前,很多考生在选择研究生报考专业时,都会考虑到该专业今后发展前景。据统计,为了有更好的职业前景而选择考研的学生占到60%以上。

      考生在专业选择上表现出的理性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不能单纯地从“研究生”三个字的字面去理解,研究生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单纯地走“研究”的路线,不同专业的考研应该有不同的职业目标和价值取向。如“理工农医”等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要走“研究”路线,亦即考生要清楚这类专业的读研的目的是深化专业水平,让自己成为行业专家和研究型人才。“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类专业则一定强调读研的实践性,要走“职业”路线,即读研的目的是提高就业层次,提高职业竞争能力,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文史哲”等专业的路线比较复合,既有可能是为了研究,也有可能是为了职业,或者规避本科的就业风险,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要着重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报考时尽量选择名牌院校或者综合类大学,读研的目的是提高个人品牌价值。以职业规划为前提选择考研的专业是理性并且科学的,要么因为读研而“学术”,要么因读研而“职业”。

      另外,如果报考的专业偏重专业本身的技术含量,就尽量报考专业类院校,重点考察该校某专业的学科实力;如果是偏实践的文科专业或者文史类专业,则重点选择报考综合类大学,就不用过于倚重某校某专业的学科实力。也就是说,在专业和院校的搭配上要有所取舍,着重考虑其中一个指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考研成功率,选择投入产出比最高、风险最合理的方案。当然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在职考研可以报考名牌院校的强势专业。


    • 北京站
    • 上海站
    • 广东站
    • 江苏站
    • 山东站
    • 陕西站
    • 湖北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