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年会邀请了相关专业顶级专家分享最前沿发现,内容涵盖材料学、生物感应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为与会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带来一场“头脑风暴”。
本次年会以“开放思维、引智创新”为主题,将视角放在眼科专业之外,邀请了纳米材料领军人物范守善院士,生物磁感应受体提出者谢灿教授,国际人类脑图谱学会理事高家红教授以及干细胞眼科临床转化推动者范国平教授等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旨在开放科学新视野,启发科研新思维,以崭新的角度审视科学问题,实现前沿领域成果与视觉科学相结合。
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王晓民教授,眼科学院院长王宁利教授分别致开幕辞。王晓民教授分享了“中国脑计划”和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有关科研方面的新形势,帮助科研工作者把握国家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并对眼科学院“十三五”期间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希望和建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谢灿教授通过演示生物感应磁场发生,讲解了生物随环境变化扮演重要调节作用的磁感应蛋白,并提出在眼科相关应用的可能性。清华大学范守善院士讲解了碳纳米管这一新型材料,分享了其在机械强度、导热性等方面的最新发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范国平教授分享了目前眼科干细胞及基因治疗的最新成果,为致盲性眼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北京大学医学物理系高家红教授带来了“脑功能影像的规范化”讲座,讲解了应用不同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脑核磁(MRI)结果的影响。专家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精彩演讲引起掌声不断,参会者纷纷表示新的知识不仅充实自身,也使自己“脑洞大开”。
在学院开放课题展示单元中,眼科学院院长王宁利教授带来自适应光学在眼科的应用,成为科研成果转化新方向;副院长魏文斌教授、彭晓燕教授分享了其在眼肿瘤和感染性眼病平台建设的新思路;王康教授带来超广角OCT成像的应用;卢艳教授与张纯教授针对青光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讲解了新的机制和干细胞治疗应用新进展;刘武教授及陶勇教授针对玻璃体黄斑疾病和葡萄膜炎解析了诊疗要点;卢弘教授与张丰菊教授从自身研究课题出发,讲述了科研中不断探索发现、改进的过程。
学院研究生论坛板块是本次大会又一亮点,给予了青年医生及研究生学习交流、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学院各成员单位选派的15名研究生代表展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由现场专家评委进行点评打分,根据科研水平和演讲水准评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经过激烈的角逐,来自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曾司彦医生以“OCTA对PCV结构特征的研究”摘得一等奖。大会主席、眼科学院院长王宁利教授进行点评,就本次研究生论坛的整体水平给予了肯定,并针对科学临床问题的提出、演讲方式的提高等方面给出了建议。
眼科学院年会由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主办,年会自学院成立即每年举办,到目前已成功举办12次,已成为我国北方眼科的品牌会议。会议的宗旨是学术引领,搭建合作平台,共同推动我国眼科事业的繁荣。同时也为广大中青年眼科医生提供学术交流与培训的平台。本届大会参会共计280余人,包括了来自首医系统24家学院成员单位以及14家全国科研教学基地的眼科医师和研究生。本次年会与大家分享了眼科之外相关学科最新成果,为广大眼科学者和研究生开拓了视野和思路,在跨专业交流的碰撞中激起新的火花,实现了眼科科研思维的创新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