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教授凌津奇教授应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邀请,为外国语学院作了题为“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关系”的讲座。暨南大学外国语雪雁部分青年教师、以及外国语学院研究生聆听了此次讲座。凌津奇教授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亚裔美国研究系主任。
凌津奇教授目前是中国暨南大学外语学院的客座教授。凌教授还担任牛津大学出版社、加州大学出版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西雅图),以及学术期刊MELUS、Comparative Literature、Concentric、American Quarterly等著名美国和国际研究出版单位的特约评审专家。他研究领域包括一战后的美国文学、美国研究、亚裔美国文学、文学理论、离散研究与跨国研究,曾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文化研究所的科研奖、亚裔美国研究系的杰出研究生教学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人文学院每年仅有一人入选的“院长马歇尔奖”。凌教授的代表性著作为《叙述民族主义:亚裔美国文学中的意识形态与形式》(1998),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首次将文学的形式问题摆上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日程,已经成为亚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经典著作,于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
凌教授开门见山,首先向在职研究生师生们介绍了“有机艺术”的概念。凌教授以达芬奇为例子,认为达芬奇的才智涉及方方面面,他的生活实践能够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理念,能将艺术创作和生存技巧融为一体,成为“有机艺术”的代表和化身。因此,“有机艺术”即指: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艺术理念与艺术实践的完美统一,强调作家至高无上上的地位,认为作家的意识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同时,艺术创作的价值也只有通过它否能体现有机艺术的理念而得到确认或否定。
接着凌教授分析卢卡奇的文学“物化”理论,并指出:所有既定的文学形式中都潜藏着被压抑的矛盾和不均等的关系。因此解读不能仅仅停留于文本的细读。细读只是一种学习文学的常规手段,解读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文学叙事形式表象的分析,找到形式上不完美的意识形态接缝,然后通过对这些意识形态接缝的深入探究和分析,使被形式压抑、变得不完整和发生扭曲的社会内容得到复原。
最后,凌教授阐述了“有机文学”与作家和批评家之关系,认为“有机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理念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作家与批评家之间的关系有着如下影响:(1)在“有机文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下,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分工并不明确。他们之间不论是合作还是存在歧义,目的都是为了从不同角度阐发文学与社会的从属关系,或者是人与社会之间最终能够达到调和的那种理想境界。(2)在后“有机文学”的语境下,文学评论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智性投入,评论家再也没有义务充当作家的“伴娘”。不仅如此,批评家认为,作家总是自相矛盾的:他们的作品从来不能成就他们在作品之外宣称要达到的目标;他们在作品之外的宣示也经常显得有些言不由衷。在后“有机文学”时代,批评家总是与作家保持一定距离,他们不仅诠释作家,而且在诠释过程中说出作家没有说出的文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