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由我校外国语学院联手上海海关学院海关外语系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以线上形式举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于涛,上海市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柴明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助理、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社长李会钦作开幕致辞,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等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来自国内主要国际传播机构、知名高校和企业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作专题发言。开幕式由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潘卫民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赋予了翻译人才培养的新使命,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新时代的国际传播,需要展现翻译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于涛在题为“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致辞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将我们党对国际传播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翻译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事业紧密相连,不仅要适应新时代要求,还要抓住发展新机遇、妥善应对新挑战。他强调,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融通中外的翻译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新时代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聚焦国际传播现实需求,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提升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在学科建设、国际合作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实现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养具备精湛语言能力、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熟悉国际传播规律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柴明颎在致辞中回顾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对目前存在的亟待改进之处加以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李会钦在致辞中阐述了外研社在助力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取得的积极成效。
黄友义在题为“实践为主,打磨中外互译基本功”的主旨报告中,结合自身翻译实践经历,通过一系列真实生动的翻译案例,从知识、实践、传播和敬业四个方面阐明了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和综合素质。柴明熲在题为“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和人才短缺——从2022中国译协两项报告看行业和专业现状”的主旨报告中,围绕中国译协今年发布的《2022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和《2022中国翻译人才发展报告》,深入分析中国翻译产业界及教育界现状,讨论翻译产业和人才发展的思路与做法,探索翻译专业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三场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主题,就如何做好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和国际传播工作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第一场专题论坛以“培养目标与内涵建设”为主题,由潘卫民主持。全国翻译教指委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向明友,全国翻译教指委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朱一凡分别以“新时代、新文科,MTI该当何为?”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翻译人才培养”为题,强调在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人才培养应该把握人工智能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将翻译与技术有机结合。全国翻译教指委委员、扬州大学原副校长俞洪亮,全国翻译教指委委员、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主任高明乐以高校具体实践为例,分别作了题为“MTI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以扬州大学为例”和“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校特色——北语高翻学院介绍”的发言,指出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并根据各个院校的特色,制定差异化培养方案。全国翻译教指委委员、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陶友兰,《外语与翻译》主编范武邱则以论文写作与科技翻译两类具体课程为例,分别作了题为“MTI毕业论文写作探索”和“翻译硕士科技翻译类课程教学探析”的发言,指出翻译教学中面临的种种新挑战并探讨解决方案。
第二场专题论坛以“师资建设与产教融合”为主题,由上海海关学院海关外语系主任王志军主持。全国翻译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院长任文,全国翻译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赵军峰,全国翻译教指委委员、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杨连瑞,分别作了题为“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从教学为主到教研结合——谈MTI师资队伍建设”、“从‘基石’到‘顶石’:MTI教育的评估与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加强翻译专业学位点建设”的发言,对MTI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路径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建议。任文以北外高翻为例,探讨了MTI师资队伍发展中团队建设以及教研结合的可能性;赵军峰对MTI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解读,并对历年评估结果加以分析,指出师资建设是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石”。《外语与外语教学》主编邓耀臣和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赵珂以具体课程为例,结合MTI培养单位特色,分别作了题为“计算机辅助翻译与MTI学位论文撰写”及“新时期财经特色MTI教师发展的思考”的发言。译国译民集团董事长林世宋从企业视角入手,以“产学合作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题,分享了对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第三场专题论坛以“国际合作与国际传播”为主题,由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郑佩芸主持。全国翻译教指委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党争胜,全国翻译教指委委员、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吴赟,就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议题分别作了题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我国高级翻译人才培养”和“以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对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发言,深入分析了国际传播视角下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力构建以及具体措施,梳理并展望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国际关系学院原副校长郭惠民,中国东航集团宣传部副部长叶克文的发言以“国际传播:中外话语对话的囧境与可能”和“面向Z世代的企业国际传播”为题,阐述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并结合时代特色提出了建设性的应对方案。全国翻译教指委委员、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范大祺,《当代外语研究》主编杨枫的发言以“以我为主、融通中外视阈下的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和“基于知识翻译学的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为题,指出要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翻译人才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服务于国家对外话语体系构建。
此次论坛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上海市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旨在多维度探讨MTI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前景,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论坛在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微信公众号与腾讯会议两大平台同步直播,线上参会人数累计达六千多人次,是一场高规格、高水平的翻译界盛会。
我校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中,积极探讨人才培养,发起召开了此次高端论坛,这对我校外国语学院正在建设的新文科和能源电力外语翻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潘卫民教授在论坛中认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人才培养应该立足地方、立足行业,服务社会, 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要将新文科建设与MTI人才培养有效融通,形成特色鲜明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MTI人才培养要关注国际形势和国家需求,放眼世界,心系国家;翻译硕士要注重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转自:上海电力大学新闻网
目前各行各业选择在职课程培训班学习的人员越来越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服务贸易与管理方向)在职课程培训班属于在职学习国际贸易在职课程培训班,人大在职课程培训班学习方式是:现场授课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目前是可以到学校上课的,不过具体的课程安排要在报名之后由学校的教务老师进行安排,考生可以详询院校确定。
在职课程培训班报名条件是: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已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者无年限要求;大专学历者,参加全部课程的学习,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结业证书。
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结业证,满足本科学历且学士学位满三年的学员可以参加考试,通过考试完成论文考试后可以授予相关证书。考试每年5月进行全国联考,3月在中国教育考试网进行网上报名,考试科目是外语和专业课综合,考生要在规定年限内分别通过这两科达到及格线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