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政法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仲裁研究院与中欧校友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协会、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共同发起的“上海国际仲裁周”高端论坛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隆重举行,校长黄进出席并作重要发言。
“上海国际仲裁周”是以仲裁为主题的高端论坛及系列研讨活动;旨在推广仲裁制度、发展仲裁事业,搭建仲裁行业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沟通平台暨国内外仲裁前沿问题的研究平台。“国际仲裁高端论坛”是仲裁周最隆重的主论坛,与其它九场专题论坛共同构成2017年度上海仲裁周系列活动,是仲裁研究院在沪举办的第二届上海仲裁周、第三届上海国际仲裁高端论坛。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中欧校友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副会长沈建芳和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主任庞正忠分别代表发起方致辞,隆重开启2017上海仲裁周国际仲裁高端论坛。来自工商界的企业代表、律师及公司法务人员、中外仲裁员,高校科研人员以及国内外仲裁机构代表等近三百人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主任赵平主持。
黄进校长发表主旨演讲并引领了整场在职研究生论坛的“基调”。黄进围绕发展中国仲裁事业提出三项重要内容。其一,提出了“仲裁目的地”说,即把中国建成国际仲裁中心的核心要义是把中国打造成国际仲裁的“目的地”,只有当事人真正愿意把纠纷放到中国仲裁解决,尤其是把“仲裁地”放在中国,才能够真正把中国建设成为国际仲裁中心。要实现这个目标,与此配套的四个要件是要有:一流的法治环境、一流的仲裁法律制度、一流的仲裁管理服务和一流的仲裁品牌机构。其二,要高度重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仲裁理论和制度。黄进提出,中国仲裁历史和文化源远流长,新中国仲裁实践自1950年代开始,尤其是仲裁法实施后的二十余年,中国仲裁的案件数量、标的和仲裁机构均大幅猛增,急需仲裁理论与研究的支撑与指导,但至今我们并未创建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仲裁理论及制度,对中国仲裁发展的特色问题缺乏理论梳理,完全不能适应中国仲裁的发展。我们应紧紧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这个思想来构建中国特色的仲裁理论或仲裁制度。在新时期构建中国特色的仲裁理论和制度的原则应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实践,升华理论;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其三,黄进还指出,中国应当创建基于国际公约项下的“一带一路”投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包括建设“一带一路在职研究生”投资贸易争端仲裁中心和调解中心。“一带一路”投资贸易争端的解决机制应当借助亚投行的框架平台签订多边条约,以条约为基础打造仲裁/调解中心。建设以中国为主导、国际化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必要保障,具有深远意义。黄进的主旨发言引发了嘉宾的积极回应和与会人员的广泛热议,被认为在指导仲裁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价值。
本次国际仲裁高端论坛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法律风险和防范”为题,由“国际仲裁的发展与展望”、“国际投资仲裁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国际工程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开发的法律风险防范”、“国际金融纠纷的风险防范”四个单元构成。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和国际商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仲裁机构负责人应邀发表主题演讲,国际知名仲裁员陶景洲、唐功远,与来自国内实务届的著名仲裁专家赵平、彭俊、郑惟、崔军、张忠、陈汉、金建忠、张志,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邓峰教授和仲裁研究院的领导及相关研究人员分别作主题发言并进行了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