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十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我校两个学生团队荣获“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称号。本届“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科普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围绕“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主题,引导学生注重对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
材料学院“基于形状两亲巨分子构筑分子反应器”项目团队
该团队由孙宾教授指导,博士生陈珈,硕士生赵浩儒,本科生向杨双、李梦琪参与。长期以来,孙宾教授及其在职研究生团队致力于基于苝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组装研究,期间“多重非共价相互作用下苝酰亚胺纳米杂化材料的自组装行为及其晶态荧光功能材料”课题获得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以纳米颗粒为侧基的苝酰亚胺的可控聚集及其光电功能器件的研制”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纳米技术专项资助。
2020年底,起源于对“寻找形状两亲巨分子构筑主体分子的应用方向”的探索,陈珈以及项目团队在收集现有研究内容、超分子主体分子应用研究方向后,将目标锁定于分子反应器的构筑。项目通过形状两亲性巨分子(Giant shape amphiphiles简称“GSA”),笼状和平面状的形状差异使分子在排列时会产生空腔,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力与合适的客体发生自组装行为,容纳分子进入后发生反应,构筑一种具有适应性能和动态性能的分子反应器。该项目的创新点在于这种分子反应器不同于现有的刚性结构反应器,其以大体积-小体积-大体积的分子形状去构建空腔,在结合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可实现反应器大小调节、分子进入调节,具有更大的适应性能。
环境学院“新型原电池系统同步产电及去Pb(II)的性能研究”项目团队
该团队由王冬芳老师指导,博士生叶静宏,硕士生张靖、姚夏参与。长期以来,王冬芳老师带领学生团队致力于环境材料对于重金属的修复研究。在实验开展期间,王冬芳经常到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并且与成员们分享课题相关的文章,期间“布基三明治状纳米复合材料同时移除工业废水中Cr(VI)和Cd(II)的作用机理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
“新型原电池系统同步产电及去Pb(II)的性能研究”项目通过将海藻酸钙气凝胶引入原电池系统,结合电吸附和化学吸附以实现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及表聚。该项目开发了一种零能耗原电池系统,将海藻酸钙气凝胶作为阴极用于水土环境中Pb(II)的修复,用于土壤环境时该系统可以使深层土壤中的Pb(II)迁移至表层,以便通过移除表土去除Pb(II)等重金属,可以在没有外部能源消耗的情况下改善水体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面向未来,相信东华大学将会有更多的“科技之星”闪现,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始终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科研目标,以实际行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