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邀请国家能源管理、能源政策、能源战略领域专家刘恒伟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能源视角”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牛华勇主持。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招生的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六个专业。前两个专业毕业后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四个专业毕业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所有学生都可以选择参加英语双学士学位课程,毕业时在取得经济学或管理学学位的基础上,获得英语双学士学位)。
刘恒伟首先以2015年举行的巴黎气候大会为切入点,介绍了当前全球能源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能源短缺、能源安全、大气污染等三个方面,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化石燃料使用所导致的全球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他运用大量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当前全球能源的供给消耗情况,他表示,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应对全球气候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解决全球气候问题要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碳排放,这就对全球能源转型提出了迫切要求。
随后,刘恒伟介绍了世界各国在能源转型中的情况。他表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国际主流议题的大背景下,以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为主要内容的能源转型已成为很多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能源转型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同时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在逐渐提高。刘恒伟以他所服务的法国Engien能源集团的业务转型为案例,介绍了全球能源转型的特点和趋势。他认为,全球能源转型具有必然性、全球性、长期性、渐进性、超预期性等特点,呈现出低碳化、分布式、数字化的趋势。
具体到中国当前的情况,刘恒伟指出,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将是推动全球能源消费的发动机。由于中国的资源分布呈现出富煤、缺油、少气的特点,中国目前的能源消费依旧是以煤炭为主,因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刘恒伟表示,中国能源转型的难度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中国的能源消费体量大、消费总量还处在递增阶段、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碳减排的压力大,时间紧。中国在去年首次出现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投资超过化石能源投资,这说明中国的能源转型已经开启,这虽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方向是正确的,前景是明确的。
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能源战略,刘恒伟表示,中国在推行“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要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对投资对象国的能源战略及能源转型情况进行深入了解,避免逆趋势而动,审慎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开发项目。中国在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不断健全国内的市场机制、优化国内市场环境,需要构建内外协调的策略和机制,规避投资风险。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智库建设,刘恒伟表示,国内相关的智库建设应具备独立性、多元性、开放性,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建立智库间以及智库与政府间人才良性流动的机制。
刘恒伟,工学博士,曾在中国、美国和沙特的研究机构、高端智库和跨国能源公司从事能源和碳管理方面的技术、政策和战略工作。他曾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发表40余篇期刊论文和研究报告,并拥有中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软件著作权。他是管理科学、Energy Policy等近10家国内外知名期刊审稿专家。此前,他曾就职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总部/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中心总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