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邀请复旦大学戴志强老师作了一场题为“钱币鉴赏”的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3个含自主设置博士授权点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9个(含自主设置硕士授权点13个);还有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法律硕士、金融硕士、税务硕士和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戴志强老师为同学们做了一场精彩的钱币鉴赏讲座,戴老师主要探讨了钱币的定义以及内涵两个问题,并向同学们阐述了钱币的收藏特点以及鉴赏。戴老师指出钱币与货币不同,钱币是货币和货币文化衍生物的总称,货币是有面值的,而衍生物是没有面值的“章”。接下来,戴老师从实物货币、古钱币、称量货币、纸币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货币的内涵。实物货币包括工农具、粮食、贝等,戴老师着重讲解了古钱的职能以及种类,利用图片向同学们展示介绍了布币、刀币、蚁鼻币、环钱等。其中,汉武帝时期的环钱为五铢钱,戴老师指出“凡是天下太平、经济繁荣、政局稳定,这个时候铸币单位的重量就是在3.5到4克,也就是五铢钱的重量。”称量货币主要是金银锭,但是最早的称量货币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青铜块。戴老师向同学们分别讲解了春秋、秦汉、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金银锭。最后,戴老师对于纸币做了系统地解读,中国最早的纸币源于北宋,戴老师对北宋时期以及南宋、元、明、清时期的纸币分别做了介绍。
戴志强,196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任河南安阳博物馆副馆长,安阳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印钞造币总公司处长、货币发行司副司长。1994年任中国钱币博物馆首任馆长、研究员,现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金银纪念币设计图稿及样币评审委员,国际博物馆委员会委员,国际钱币银行博物馆委员会执委、亚洲地区主席,《中国钱币》(季刊)主编,国家文物鉴定委员。
主要著作有《中国历代货币》、《国际钱币制造者》、《中国古钱谱》、《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珍泉集拓》、《钱币学与冶铸史论丛》、《戴志强钱币学文集》、《古钱币鉴赏》、《机制币鉴赏》、《古钱文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