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数字经济发展与治理高端论坛在中心校区举行。会议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山东大学数智经济研究院(筹)和山东大学竞争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建堂,山东大学原校长樊丽明,学校副校长吴臻出席论坛。
吴臻介绍了学校在学科建设、在职研究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在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体系建设方面的优势特色,希望以本次论坛为桥梁和纽带,推动数字经济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论坛包括两个单元,马建堂作了题为“大力推进工业经济数字化转型”的主旨报告,表示大力推动工业经济数字化转型,一要抓好数实融合、数字化节能降碳和数字贸易等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二要以数实融合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以数字化节能降碳推动工业绿色发展;三要依托数字贸易,构建有利于工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数字贸易规则,探索工业对外合作开放的新机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李青作了题为“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的报告,认为常态化监管是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法治化,稳定且有规则,并且具有长期绩效评估的监管,需要统筹政府不同职能部门、不同政策目标之间、行业监管与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与司法审判、实体与程序以及监管与行业特征等六个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作了题为“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驱动数字产业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的报告,认为数字产业创新需要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是“双轮驱动”创新体系的两个重要支点,但是由于二者在创新保护与创新扩散、私有价值与公共价值的冲突性,就需要加强二者功能互补性的制度安排。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乔晗作了题为“数据跨境流通、治理与数据主权”的报告,详细解读了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长臂管辖、域外效力和数据本地化问题,指出数据的科技属性和流动隐蔽性增加了数据跨境治理的难度。她还分析了“长臂管辖”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国际案例和相关协议探讨了域外效力和数据本土化问题,提出了加快构建数据跨境流动专门规则、加强数据跨境安全传输行业自律、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国内外规则接轨等建议。第一单元主旨报告环节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平主持。
在第二单元主题报告环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寇宗来作了题为“数字化的经济社会影响”的报告,认为数字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降低组织交易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从而影响组织边界;二是数字化使得产业边界模糊不清从而影响产业动态;三是数字化导致人工智能替代劳动,使得工资被利率锁定,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此外,他还分析了数字化对比较优势、学术研究、社会极化等方面的影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教授谢丹夏作了题为“数据经济的增长限度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报告,介绍了数据创新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在内生增长模型的框架下分析了数据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刻画了数据参与创新的过程,其核心机制为“数据到知识的漂白敛凝”以及“动态非竞争性”,通过创新过程发生“数据到知识的漂白凝练”,产生可重复使用的“干净”知识,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山东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成秀珍作了题为“计算机科学助力数字经济建设”的报告,提出了“区块链+数据”的方法,其核心是以数据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以区块链作为服务数据治理的核心技术,关键是突破区块链服务数字经济的共性技术。随后,她介绍了被称为“元计算”的新型计算范式,认为“元计算”建立的数字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推动我国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武常岐作了题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与机制”的报告,分析了数字技术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并以通用电气公司的解体为例,说明了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面临的挑战。他还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组织适配三阶段模型,指出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经历局部端数字化为核心的试点期、平台数字化为核心的拓展期以及生态系统数字化为核心的整合期。
林平作了题为“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要素使用权衡的法经济学分析”的报告,介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单独同意”(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条款。第二单元主题报告环节由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綦建红主持。
来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转自:山东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