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联合主办的“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开幕。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蓝,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蔡拥华,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李勇,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罗奇,岭南画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关志全、副馆长莫菲,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王瑾妤,国家艺术基金广东省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郭吉娜,廖冰兄人文艺术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廖陵儿、荣誉会长关小蕾,广州市城市建设局档案馆原馆长吴琳,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副主任刘志辉,黎雄才先生家属黎捷,广州美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在职研究生代表,以及来自文化界、艺术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出席开幕式。
林蓝在致辞中表示,展览通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画教学与学科案例,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在“艺术为人民”理念下的卓越贡献,为当代美术人才培养和区域美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是广东美术工作者在新时代继续前行的重要动力和源泉。她希望广大艺术工作者继续发扬岭南画派关注社会现实、守正创新的艺术精神,不断推动中国画教育在传统与当代语境的对话中创新发展。
林蓝指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在美术事业发展上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回顾广东在全国美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岭南开放包容的区域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基础。广东将继续推动美术人才培养,打造高端、专业的青年美术人才学习交流平台,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美术“尖兵”骨干。新时代下,中国画的创新必须扎根传统、直面生活、拥抱时代,广东美术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推动美术教育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创作更多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为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广东文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李劲堃在致辞中表示,此次展览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建设历程,通过150多件代表作品和大量详实的文献、档案、影像等史料,多维度呈现了从画派向现代学院教育转型的内在逻辑,以及其对中国画现代转型的深远意义,展现了广州美术学院自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在中国画教育中的独特贡献。他强调了持续关注岭南艺术家在20世纪中国画转型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广东理论工作者对岭南地区在20世纪的艺术史料进行了深入的发掘与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全国形成了良好口碑,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中的美术强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十四届全国美展上,广东无论在作品入选数量、创作质量和人才培养上均成绩显著,广东组织工作的效率和严谨亦是全国的标杆。
李劲堃指出,岭南画派纪念馆将通过持续关注特定的主题,打造独特的学术IP,与在地美术馆形成差异化互补,使岭南馆成为思想传播与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为广东文化教育与旅游艺术版图增添特色。
展览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庄程恒表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7年是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重要转折期,岭南画派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广州美术学院作为广东这一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策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精神为基础,推动了中国画学科从传统画派传承向现代美术学院教育体系的转型。此次展览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启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需要在文化自觉中寻找立足点,在开放包容中探索多元可能性。他希望通过展览连接历史与未来,让观众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变革的力量。
本次“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中国画现代转型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岭南画派精神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全面呈现了岭南中国画从传统画派向现代学院教育转型的历史图景。展览不仅展现了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等岭南画派中坚力量在“艺术为人民”理念下的创作实践,还通过丰富的文献、影像与实物资料,揭示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在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画改造运动中的独特贡献。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精神,与新中国美术教育的时代需求形成共振,推动了中国画从师徒授受向现代学院体系的跨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美方案”。
今天,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回顾前贤的探索与成就,更是为了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当下,思考中国画如何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回应时代的新命题。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激发更多关于中国画传承与创新的思考,推动岭南画派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