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Helen Haste教授作了一场主题为《有效的21世纪生活需要怎样的技能,我们该如何培养这些技能》的讲座。讲座由文学院苗庆副教授主持。文学院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4个二级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7个二级学科,并有艺术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职研究生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围绕讲座主题,Helen主要谈了两点,一是有效的21世纪生活需要怎样的技能,二是怎样培养这些技能。她认为世界公民能力与21世纪技能有共通之处,都应当具备开放的思维并主动地寻求理解他人的文化形式与期望,同时利用掌握的知识在多元化的环境中与人互动、交流并有效地工作。Helen在这里也提出她对教育的看法,她认为教育应当明确培养目标是谁,要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育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21世纪的教育,不应当跨国公司精英教育,而应当是全球公民教育。我们应当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多元化社区青年的教育,关注所有地区的青少年教育,而不仅仅是精英教育,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因为精英之外的青年也是世界公民,他们有权得到同样的教育。
Helen认为,有效的21世纪生活需要的技能主要包括三种能力。一是认知能力。认知能力不是记忆信息,它包括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和信息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Helen 特别强调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是数字世界,年轻人更应当合理地利用它,例如可以把社交媒体引入教育,发现别人的观点,理解别人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是培养批判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们面对某一个问题时,不是去寻求某个标准答案,而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创新地解决问题。怎样培养创新能力呢?她如是举例: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别告诉学生所谓的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除了像数学等需要计算出精确答案的学科,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寻找多个答案。反观中国教育,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寻求标准答案,往往经常规避有争议性的问题,甚至直接告诉学生:“有争议的问题不会出现在考试中。”这种行为刚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之初。Helen 强调的第二种能力是个人内在能力。个人内在能力主要包括开放而灵活的思辨能力、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多元化的欣赏能力。在工作上,有工作道德、责任和良心,能够进行个人评估和自我监督。第三种能力是人际交往能力。它要求个人具备团队协作与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领导力。以上这些都是有效的21世纪生活中应当具备的技能,但是我们也应当思考,这些能力是被全世界普遍看重的吗?Helen 指出,根据世界价值的调查,美国、墨西哥、智利强调的是包容和尊重他人的能力;中国和新加坡强调的是独立能力,中国更加重视努力工作;智利、墨西哥和新加坡很重视责任感。这表明每个国家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她所提出的三种能力也不一定会获得每个国家的认同。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优秀时,会认为他“有能力”,那么什么是“有能力”呢?Helen 给出了她的看法。一是有能力处理未知性和模糊性。在面对某个问题时,年轻人找不到答案不必焦虑,可以尝试从多种方案中找出你认为最好的办法,也可以向别人请教。在处理问题的未知性和模糊性的过程中,请教别人可以让自己变得包容,提出自己的方案可以让自己自信。二是有能力采取行动承担责任,让你知道,你可以做些什么,你也应当做点儿什么,你并不是无能为力。三是照顾个人的社区的能力,注意别人干什么,关心别人。四是平衡理性与情感的能力。Helen 指出,这不是要让理性超越情感,情感是智慧源泉,它不是有害的,但在西方文化中,情感常常被认为是消极事物,认为它干扰了理性。五是能理解和利用数字世界。数字无处不在,年轻人也比父母一代更懂得利用数字世界,因此要利用它的长处解决问题。不过,我们目前还没有完全利用起来,我们还需要努力。六是理解人们如何形成观点并坚持己见的能力,实际上,具备这种能力,就是要求年轻人具备批判性能力。
Helen Haste教授来自英国,于1943年出生,是一名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家、作家及主持人,同时也是哈佛心理学研究生学院的客座教授,英国巴斯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皇家艺术学会以及英国科学协会的会员。Helen Haste教授曾于2002年担任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的主席,2010年至2015年担任《政治心理学》杂志的联合编辑。她的研究包括年轻人的道德和政治信仰,以及关于科学和文化上的性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