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文化论坛”暨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年会在中央民族大学成功召开。本次在职研究生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以及中国民族博物馆共同主办,并将会议论文择优入选《视觉人类学论坛》(第三辑)与多家学术刊物的视觉人类学专栏,为中国视觉人类学界奉献一场成果丰硕的学术盛会。
本次论坛会议共有六个单元专场,分别为“特别单元·视觉人类学与影音文献的开发利用”、主旨发言单元、“视觉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单元”、“影音新技术与视觉人类学的未来”、民族志电影观摩与交流、“视觉人类学与公众影像创作”以及“中国乡村/社区影像的行动与反思”。
“特别单元·视觉人类学与影音文献的开发与利用”,新华社国家典藏工程首席专家陈小波在题为“‘国家证史’——‘新华典藏’收藏了什么?”的报告中,向大家展示了许多过去珍贵的照片,表达了新华社长久以来对于新闻图片的完整性收集以及其对于为中国的历史纪实所作出的贡献。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许雪莲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民族文化媒体资产的管理研究与应用”,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老师则作了“视觉人类学视野中的影音文献”,之后上海电影资料馆的汪珉老师作了“数字时代民族历史影像的收集与共享传播”,而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张锦老师则分享了关于电影档案与视觉人类学的关系的研究。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负责人范瑞婷老师在题为“中国记忆项目的实践与展望”中向大家展示此项目的概况,专题资源建设与应用以及共建共享的未来展望。中国民族博物馆信息中心的于游老师和中央新影集团影资部主任朱勤校老师共同讲了关于影音资料储存管理方面的内容。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陈学礼老师讲了“民族志电影的剩余素材”,北京电视台的郭豪珺为我们讲了纪录片工作中的工作实践与探索。
专委会主任苏发祥首先在主旨单元发表欢迎致辞,对视觉人类在当代的发展提出展望。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李松主任结合中心主导的“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和“中国节日影像志”来探讨影音记录的编目规范,在国家的宏大视角下用影音方式对具体社会历史事实进行记录的文化责任。新疆师范大学的刘湘晨导演以自己的“开斋节”、“帕米尔高原葬礼”、“阿希克”三部作品为例,论证优秀的民族志电影拍摄不但需要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决心,还需要对拍摄者文化价值与意义的不断探寻以及诗意的发现与存在,并强调拍摄者与“拍摄题材到最终完成影片”这一个完整系统的互证与观照这一组重要的关系。中山大学的邓启耀教授讲述的“视觉人类学与当代新视觉媒介的关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罗红光教授分享“影视人类学作品的独立人格”高屋建瓴地向参会的学者们指出影像这一手段对于人类学研究在当代文化领域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专委会的四位副主任分别对各自在过去一年中在民族影视领域的工作成果进行汇报总结。朱靖江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的鲍江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雷建军教授和云南大学的陈学礼博士进行工作报告,总结专委会成立一年以来所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举办的“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论坛”、成立的“民族影视创作、产业与研究”战略协作体、组织相关人员参加的国际会议、影展、业务学习和交流等方式,探讨专委会如何能够推动民族影视的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
在“视觉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单元”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梁君键博士在“新几内亚田野作业的视觉方法创新与伦理反思”中,以视觉人类学的早期经典影片为例,向学者们介绍了作为人类学家的凯尔·海德与罗伯特·加德纳为代表的电影人之间的多学科、跨媒介合作,讲述关于他们在进行达尼人和新几内亚人的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和趣闻。云南大学的徐菡老师探讨“人类学‘观察电影’的发展及理论建构”,北京电影学院的孙红云副教授以罗斯·麦克艾威的作品为例,与学者们讨论自民族志纪录片,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赵鑫副教授论述了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现存问题以及发展对策,最后,信阳师范学院的李文英老师分享了文化与影视之间的审美互动,讨论基于人类学纪录片的审美创造。
在“影音新技术与视觉人类学的未来”单元中,雷建军教授向学者们分享采用VR技术对节日影像志进行拍摄中所取得的经验,指出边框的消失,使试听语言从蒙太奇回归剧场,以空间叙事成为可能:镜头变成场景、一点变成多点、从改变景别物距到进行调度和更换位置、从剪辑到事先“剪辑”。VR技术在节日影像志拍摄中的采用使影片淡化叙事功能,强化气氛,突出在场性、整体性和沉浸感。视觉人类学的学术传统和理论价值还体现在影音新技术中,内容丰富多元,如山东艺术学院的牛光夏教授分享的“微信公众平台的微纪录片传播与当代文化中国构建”,北京电影学院的叶枫老师分享的“VR影像叙事的思考”,武汉纺织大学的刘凡副教授分享的“在民族博物馆影音文件开发上的应用”,昆明理工大学的巴胜超副教授论述的“口述影音的采录与使用”。
民族志电影观摩与交流单元分别向观众学者们展映了五部民族志纪录片,导演们与现场观众进行观影后及时互动交流,并取得热烈反响和回馈。五部优秀的影片分别为河南大学吴效群教授导演的《花馍里的豫东春节》、中国传媒大学王宁彤博士导演的《魂归何处》、鲍江研究院导演的《傅于尧与邓桂芳:跨族通婚者的人生境界》、中国传媒大学沈皛博士导演的《木雅,我的木雅》以及独立纪录片作者鬼叔中和朱靖江主任导演的《福建宁化七圣庙庙会》。
“视觉人类学与公众影像创作”单元,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李东晔以该项目中心的口述史影音文献成果为例讲述了口头传统的影像记录方式。四川大学的朱晶进博士就自身在民族宗教宣传工作对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中国社科院宋颖博士围绕纪录片《记住乡愁》讨论如何以现代方式的人文关怀来表达传统村落。中国人民大学的郭春宁博士用一部讲述番茄酱的动画片,以新奇的视角向观众展现动画式纪录片的多种可能性。中国传媒大学的韩飞博士分享了纪录片《翁丁部落》,用影响手段阐释了该部落文化体系的瓦解。
“中国乡村/社区影像的行动与反思”单元,广西民族博物馆梁小燕主任结合自身在主持广西乡村影像中所遇到的困境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西南交通大学的刘广宇教授、云南省社科院的徐何珊、龙岩学院的刘涛分别就西南地区、云南地区的村民参与式影像开展情况进行具体深刻地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上每个单元分别由邓启耀、罗红光、熊迅、陈学礼进行最后的评议与总结,对上述的视觉人类学创作与研究工作进行了精彩点评,肯定了影像手段为人类学田野研究开辟的新路径,使学科价值能以新媒体在职研究生手段得以传播推广。从最初对边缘族群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到如今无远弗届地呈现人类社会的真实面貌,影音文献的生命力正来自于对大千世界的不断发现与对人类文明的自我反思。视觉人类学以影像民族志为研究工具与学术文本,在其田野实践与理论建构的过程中,也为影音文献的历史源流、文化本位、学术价值以及记录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