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史希同教授为师生作了题为“一部浩大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工程探微:艾哈迈德·艾敏及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主题讲座,阿拉伯学院院长薛庆国主持讲座。阿拉伯系研究生阶段设有阿拉伯语语言学与翻译、阿拉伯文学、阿拉伯社会文化3个专业倾向,开设阿拉伯语-汉语口笔译实践、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概论、阿拉伯语语言学、阿拉伯文学史、阿拉伯古典文学研读、阿拉伯现代文学研读、阿拉伯历史研究、中东问题研究等专业必修课,以及学术论文写作、阿拉伯文论导读、《古兰经》导读、阿拉伯哲学导论、中国在阿拉伯地区形象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史希同教授结合他近年修订埃及著名学者艾哈迈德·艾敏的巨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中译本的体会,特别是结合被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的塔哈·侯赛因等文化巨匠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介绍了这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工程的重大价值。他指出,艾哈迈德·艾敏是“真正追求真理的人”,他对真理和智慧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体现出他巨大的思想勇气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艾哈迈德·艾敏打开了阿拉伯文化史研究的一扇大门,掀开了隔在文史学家面前的一副厚厚的幕帐,揭示了伊斯兰思想生活的真谛,并且将这一真谛以充满艺术之美的方式呈现出来。他对宗教改革提出的进步主张,也对当代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希同教授曾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2005年退休。他曾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院阿拉伯语专业基础阶段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研订组组长。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史希同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教学、教书育人等问题的本质与规律,对教学与学习的理论与方法,对阿拉伯语、教授阿拉伯语及学习阿拉伯语的特点与规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成功的教学实践。著有《传承与交融: 阿拉伯文化》(合著),并与纳忠等教授共同翻译《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等著作,编写《阿拉伯语课本》《阿拉伯语速成》《基础阿拉伯语》等教材。2011年,他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今年,他从奖金中捐出1万元人民币,亲自挑选、购买了大量中文图书,赠送给阿拉伯学院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