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捷: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角问题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品质所决定的。对于中国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李捷,曾任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学概论》的首席专家之一。中共第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社会兼职: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等。研究领域:中共党史、国史、毛泽东思想生平。
主要科研成果:参加撰写《毛泽东传》(1949-1976),主编《东方巨人毛泽东》,著有《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李捷自选集》、《国史静思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