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际传播与话语能力/文化与战略传播/跨文化传播与舆论/数字出版与新媒体管理/青少年读写与传播教育)方向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项目欢迎跨专业考生报考。本学科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密切最终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媒体技术变革。形成一支年富力强的国际化教学团队,构筑起适应媒介融合趋势、以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养对接文化强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着力培养善讲中国故事并且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新闻学在职研究生国际化人才。
【特色优势】
1、扎根北语国际文化交流沃土,依托国别和区域研究院、联合国研究中心、中华文化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院等雄厚研究力量,聚焦于国际传播和国家话语体系研究,更好服务于探究讲好中国故事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以“新文科”原则为指引,围绕媒介融合带动学科交叉,打造以国际传播为核心的卓越传播学在职研究生专业生态体系。
3、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等机构深度融合,构筑“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探索和创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民族复兴伟业输送引领性人才。充分利用AI、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加强对中文信息的集中、筛选、加工和推送,通过新信息技术引入国际传播教学,推进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理论与方法的探索。
【专业领域】
01 国际传播与话语能力
02 文化与战略传播
03 跨文化传播与舆论
04 数字出版与新媒体管理
05 青少年读写与传播教育
【报考条件】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 2 年(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或 2 年以上的人员,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并须满足以下要求:在 CSSCI 来源期刊或北大核心期刊上已发表过两篇及以上与报考专业相近或相关的学术论文(署名前 2 位),本年度网上确认最后日期之前出具已发表论文的学术期刊原件或编辑部的“论文录用/发表通知”原件。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
5、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并在录取前先办理原就读院校的退学手续。
【考试科目】
科目一:101思想政治理论
科目二:204英语(二)
科目三: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科目四: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参考书目】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三版)》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闻编辑学(第四版)》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第七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广告学概论(第三版)》陈培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考核要点】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1)新闻与传播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约90分);
2)新闻传播实践与实务基础(约30 分);
3)传媒研究方法(约30 分)。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1、传播学基础(约50 分);
2、新媒体理论与实践(约50 分);
3、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基本理论与运用(约50 分)。
【推免招生】
本专业面向全国院校招收推荐免试生。凡获得所在院校推荐免试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均可按照我校和学院接收推免生相关规定,申请免试攻读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专项计划】
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复试前须向招生单位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进行复核。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以考生报名时填报确认的信息为准,并参加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报名和统一入学考试。考生填写《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后,到生源所在地省教育厅(教委)民族教育处或高等教育处审核盖章,并按各考点要求进行报名。
【培养方式】全日制学习,实行学分制;
【学 制】2年;
【学位授予】
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培养方案的规定内容,按照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符合条件的,授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研究生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