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生方式
华东理工大学招收攻读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采用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三种招生方式,择优录取。普通招考是指面向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优秀考生,从中选拔在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普通招考选拔方式为“申请-考核”制,具体细则由各招生学院决定,考生可查阅学院相关链接。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
华东理工大学学术学位博士生均按全日制学习方式培养,即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全脱产在校学习。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4年,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硕博连读、直接攻博研究生学制为4-5年,学习年限不超过8年。
三、报考条件
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二)考生的学位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其中境外所获得学位需出具“教育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认证证书)。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报到前取得硕士学位)。
3、具有同等学力者。
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我校博士研究生的考生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2)已被评聘为高级职称;
(3)近两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三篇以上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学科专业范围内的学术论文,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排名前2名)与所报考的学科专业相关的科技奖励;
(4)工作单位委托培养(即报考类别为定向);
(三)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四)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报考在职博士研究生(报考类别为定向)的考生年龄可适当放宽。
(五)与报考专业相关的2位正高级职称专家的推荐。
(六)本校教职工须经学院(部门)和人事处同意后方可报考。在提交申请材料时须出具“华东理工大学教职工报考在职博士研究生申请表”复印件,原件交人事处留存。
(七)拟报考学院要求的其他条件(考生可查阅学院相关链接)。
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除满足上述第(一)、(三)、(五)条规定外,招生对象应是本招生单位已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和考核,成绩优秀,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研究生。
以直接攻博方式报考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基本条件是:
除满足上述第(一)、(三)、(五)条规定外,招生对象必须是已取得推免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四、专业目录
1、化工学院: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
2、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070301无机化学、070302分析化学、070303有机化学、070304物理化学、0703Z1精细合成化学与分子工程、0805Z5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081704应用化学、081705工业催化
3、生物工程学院:081703生物化工、083600生物工程
4、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080200机械工程、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6、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080702热能工程、0807Z1储能科学与工程、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
8、药学院:0817Z3制药工程与技术、090400植物保护、100700药学
9、数学学院:070100数学
10、物理学院:070200物理学
11、商学院
020200应用经济学:01 产业经济学、02 区域经济学、03 金融学博士、04 国际贸易学、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01 工程管理、02 技术管理与信息系统、03 运营与供应链管理、04 金融工程、05 管理系统分析与决策、06 管理优化理论与方法
120200工商管理:01 战略管理与中国企业国际化、02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博士、03 营销管理、04 会计、05 财务管理、06 技术经济及管理
12、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030301社会学:01 社会转型与城乡发展、02 基层社会治理、03 风险社会与社会建设、04 国际迁移与社会发展
0303Z1社会工作(学):01 社会工作理论研究、02 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研究、03 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研究、04 社会工作国际比较
0303Z2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01 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02 社会福利与社会政策、03 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04 基层社会管理研究、05 特殊人群社会政策研究
0303Z3法社会学:01 社会控制与犯罪预防、02 法社会学理论研究、03 全球、区域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
0303Z4社会安全治理:01 社会安全理论与实践、02 社会风险与控制、03 城市社会安全研究
14、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0802Z1工业设计:01 工业设计理论与方法、02 设计管理
15、马克思主义学院: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