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要求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题,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支撑,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深化人文交流,在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在此大背景下,时值中国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之际,为在《规划》指出的“三大体系”下,共同推动《政法论坛》向更高层次发展,助力“双一流”建设,5月14日,《政法论坛》编辑部、我校“双一流”建设工作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法学期刊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
会议开幕式由我校副校长时建中主持。时建中谈到,“三大体系”的建设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也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使命与担当。法大一直致力于“三大体系”的建设,并将其写入法大“十四五”整体事业发展规划。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窗口和阵地,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值此法大建校70周年之际,《政法论坛》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共同举办这次重要会议。
开幕式上,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代表学校致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处长张泰源受姜培茂主任委托致辞。
校长马怀德代表学校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近年来,中国政法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我校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争创世界一流的建设导向,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加快中国学术走出去步伐,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智力支撑。他强调,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方面始终承载着重要使命。《政法论坛》是中国政法大学1979年创办的重要学术刊物,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独特鲜明的办刊风格。希望借助此次研讨会,重点探讨如何提升学术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引领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的实际,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张泰源指出,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2021年的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其次,也提到2022年的4月25日,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窗口,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也是社科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载体。其三,充分认可《政法论坛》的学术引领作用。国家社科基金从2012年开始,对全国206家社科类重点学术期刊进行资助,《政法论坛》是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多年来已逐渐成为中国法学界最重要的学术平台之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将继续支持优秀学术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希望中国政法大学也继续努力发挥学术和人才优势,不断运用新技术,持续整合新资源,力争在“十四五”时期推动《政法论坛》再上一个新台阶,努力打造世界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品牌,为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促进中国学术大众传播、世界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主题发言环节由《政法论坛》主编刘艳红主持。刘艳红提出,《政法论坛》将秉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理念,提升学术的原创力,积极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增进与兄弟院校期刊的沟通合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充分发挥平台资源,巩固期刊特色优势,拓展主题研讨等新兴栏目,注重对青年学者的学术培养。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指出,五院四系的发展史折射出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史,这部历史目前正迈向中国式现代法学的“三大体系”基本形成的阶段性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法理学者们辛勤耕耘,做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与世界法理学的交流中不忘构建自身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国式现代法学“三大体系”的逐步形成,是学术研究积累,法学研究方法精进,实践驱动引领的成果。面对新发展阶段,我们应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时刻不忘初心,回顾历史,关怀实践,使中国式现代法学“三大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地发挥作用。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指出,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法大学“双一流”建设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大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法理学、法哲学等基础学科,积极鼓励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二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术体系。系统推进法治理论体系、知识技能体系、教材体系的整体构建。三是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有必要根据不同的表达对象设计不同的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并构建与之配套的评价机制。希望《法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能够与《政法论坛》一道,引领法学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的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指出,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在法学“三大体系”建构过程中居于核心和关键地位。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一方面涉及“怎么看”的问题。我国现有的法学知识体系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对域外法学知识的借鉴和吸收,需要以我为主,对这些域外法学知识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保留适应中国法治建设的内容,摒弃不适应中国法治建设的部分。另一方面涉及“怎么办”的问题。应当立足中国实际,立足中国人分享的价值取向、解释前见、技术偏好与法律传统,对事实判断、价值判断、解释选择、立法技术、司法技术等问题都做出契合中国实际,契合中国需要的回答,只有有效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才有可能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方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姚莉指出,为办好一流学术期刊,法学期刊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举旗定向,关注学术立场,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学术立场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专业编辑队伍。严格落实期刊责任编辑制度,依法执业,落实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三是找准办刊定位,做出风格特色。应当综合考虑稿源分布、历史传承和学科资源因素,打造特色栏目。四是保持战略定位,注重基础研究。应当处理好热门选题与基础研究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名家名作与青年佳作的关系。五是注重国际交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探索走出去战略,注重与国际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合作。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指出,好的法学期刊具有很多标准来评价其重要性。站在作为知识的载体与依托的视角上,好的法学期刊总是与好的法学院校相联系,而好的法学期刊也是好的法学院校的标志。有远见的法学院院长,都会将打造一份法学刊物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就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而言,期刊与“三大体系”的关系是兼程并进的,一旦有知识创造与传播,都需要期刊发挥载体作用。“三大体系”与期刊之间的内在互动,作用和反作用的相互关系等内在的规律和特点都需要深入法学学科体系的具体领域进行梳理,从而认识和推动“三大体系”建设的任务。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指出,期刊建设要加强“三大体系”建设,首先应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问题。话语表达应当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力,对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其次,应当增进国际交流。我们应当重视外文期刊的建设,注重国际交流与国际影响。最后,应当尊重学术规律。学术期刊必须尊重学术规律,更多反映基础性的研究、体系性的研究、针对性的研究,各种研究应对立法界、司法界发挥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指出,建设“三大体系”归根结底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法学教育,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是“三大体系”讨论逻辑的出发点和基点。在此基础上,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总结法学教育的三大体系的建设,有赖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四问。围绕中国之问,要大力发展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围绕世界之问,要发展能够托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外法治体系;围绕人民之问,应该发展提升人权保障的法治回应能力;围绕时代之问,应该发展有利于科技创新同时消除由此带来伦理和法律风险的,包括计算法学、生命科技法学在内的新兴学科体系。
会议研讨环节共分为两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发挥法学期刊在学科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发挥法学期刊在学术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双一流’背景下如何发挥法学期刊在话语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如何发挥法学期刊的推动作用”四个主题,就学术期刊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方法建构等进行了主题发言与深入交流。
研讨会最后,我校“双一流”建设工作办公室主任霍政欣、科研处处长栗峥进行了总结。霍政欣代表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学者与会发表真知灼见予以支持表示感谢,并祝福法大70周年生日快乐。栗峥首先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及《政法论坛》编辑部表示了感谢。他谈到,对于“三大体系”建设,应该从三个维度考虑期刊的作用:第一,对于期刊自身,应在未来发展中明确专刊选题与刊发结构,在编排中坚持一如既往的风格。第二,要加强期刊与期刊的合作,体现自身风格的同时与其他期刊做好配合,实现一种共赢。第三,在期刊之外,要确立一些学术的蓄水池,从而保证持续不断地呈现出高质量的作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法学期刊的创新与发展——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大家的祝福中圆满结束。本次研讨会既表达了与会专家学者对中国政法大学70周年校庆的衷心祝贺,又为《政法论坛》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展指明了方向。
转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网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是:
1、从事社会工作三年以上的大专学历者(大专学历不能申请硕士学位)。2、大学本科毕业三年,并获得学士学位,可申请硕士学位。也就是说本科不是法学专业的是可以报考的。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结业证,满足本科学历且学士学位满三年的学员可以参加申硕考试,通过申硕考试完成论文答辩后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申硕考试是全国统考,3月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报名,5月举行考试,考试科目是英语和专业课,都是及格制,规定年限内分别考过即可。
随着全国各地想要就读在职研究生的人员越来越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金融学专业(金融管理与投资方向)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属于金融学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免试入学,青岛在职研究生上课时间是:不脱产学习,周末(六、日)上课。不一定要本科考生才能报考,青岛附近的,以及其他地区的都可以报考,目前是有线上授课的,考生可以详询院校确定。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是:
1、旨在学习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掌握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业务与创新的前沿理论和实务者,对学历条件适当放宽;
2、如要申请硕士学位则要求本科毕业有学士学位。
3、专科学员修完规定课程并成绩合格可获得研修班结业证书,但不能申请硕士学位。
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结业证,满足本科学历且学士学位满三年的学员可以参加申硕考试,通过申硕考试完成论文答辩后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申硕考试是全国统考,3月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报名,5月举行考试,考试科目是英语和专业课,都是及格制,规定年限内分别考过即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青岛研究院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京外设立的首所实体教学科研机构,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的重要成果,是支持青岛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及国际开放城市经济发展提供高端定制人才的培养基地。研究院依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独特的学术外向型优势,以优秀的师资和教育资源,为广大有意愿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人士开设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