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大中小学生思政教育一体化,推动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6月28日—7月3日,纺织(丝绸)学院“染七彩未来,编浙理经纬”志愿服务实践团与萧山日报合作,在萧山区平澜路萧山党群服务中心开展“纺织丝绸科普小课堂”活动,现场共计30余名小学生参与其中,同时,课堂通过网络直播,与“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结对的阿克苏市第十五中学学生,以及萧山区6所小学学生进行互动授课交流。
活动以“课堂+实践”的方式进行,把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其中。实践团成员王佳琦通过对编织原料和技艺的讲解,向中小学生们系统介绍了中国传统编织技艺的悠久历史和精深文化,生动且充满意味的讲解调动了课堂氛围,学生们通过举手提问抒发对编织技艺的浓厚兴趣,之后,实践团给同学们分发了小织机,手把手教同学们编织技艺。经过耐心地教导与指引,他们逐渐掌握了编织技巧,一块块色彩丰富的织物陆续呈现。“王老师上课很好玩儿,编织挺有意思的,我回家要给妈妈织一块儿手帕。”一位小学生自豪地向实践团展示自己的编制成品。
除了工艺文明,实践团还向学生们传递丝绸文化的现代文明。实践团成员温志华以丝绸文化作为切入点,深入浅出讲述《蚕宝宝的一生》,以及丝绸织造、丝路变迁等,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课程还融入丰富的实践活动和互动环节,茧画和茧花的制作吸引了线上线下百余双眼睛。
万里之外的阿克苏市第十五中学学生通过在线课程,也呈现出强烈的参与感,他们专门进行了感言书写,以表达对丝绸文化的极大热情和颇深获得。
据悉,“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丝绸文化课”是浙江理工大学纺织(丝绸)学院推进实践教育、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构成,依托“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一体化传承联盟”和“三丝”网络思政文化工作室,以及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主题化、场景化和阵地化的活动载体,推动大学生投身于校内外的实践和劳动熔炉,增强励志成才的自觉和自信。以“七彩假期”志愿服务团为例,他们还将开展暑期陪伴、学业辅导、思想引领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本领、作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力量、诠释青年责任。
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是:
1、从事社会工作三年以上的大专学历者(大专学历不能申请硕士学位)。2、大学本科毕业三年,并获得学士学位,可申请硕士学位。也就是说本科不是法学专业的是可以报考的。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结业证,满足本科学历且学士学位满三年的学员可以参加申硕考试,通过申硕考试完成论文答辩后可以授予硕士学位。申硕考试是全国统考,3月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报名,5月举行考试,考试科目是英语和专业课,都是及格制,规定年限内分别考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