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顾问白刚老师作了一场题为“‘德不孤、必有邻’的思想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性”的讲座。北京外国语大学拥有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非通用语种群(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保加利亚语等18个语种)、非通用语种群(僧加罗语、土耳其语、斯瓦西里语、豪萨语、西伯莱语等17个语种)、英语、德语、俄语、日语、法语、新闻学、外交学等国家级特色专业,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白刚首先介绍了“一带一路”的历史由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行动纲领等内容,他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是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战”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与霸权主义之“战”,“略”是谋和平发展之攻略,这是历史和当今世界赋予中国的“大国责任”,是我们的历史使命。白刚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差异,他认为,“一带一路”沿线目前涉及65个国家,沿线地区国别多、区域广、国情复杂、文化差异大,对熟悉对象国语言和文化的人才有着巨大需求。北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国内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高校,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白刚对“德不孤、必有邻”的含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德不孤、必有领”出自《论语•里仁》,是指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独,不会被排斥而孤立无援。有德,必有朋友,必有人与你亲近友好。 随后,白刚从国家发展的角度对“立德”在国家建设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他表示,中国的大国责任是坚持和平发展,其核心以中华传统道德为支撑,与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具有本质的区别。要从“大国责任”的高度去理解“一带一路”战略,理解自己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大国向强国迈进,需要“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时支撑,软实力建设对于中国来说首先是“立德”,在外交工作中要遵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国家外交工作理念。
白刚表示,“亲、诚、惠、容”的理念是“负责任大国”的有力体现,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需要定力,而定力来自于对国际问题处理的实事求是的冷静分析和准确判断,冷静分析的最高境界是以开放包容的大德为核心的智慧。大国责任就是大国的担当,要有担当,就要站得直,站得正,“德”是支柱,是核心。履行大国责任,尤其要有“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精神,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积累、夯实我们自身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白刚认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履行大国责任,需要增强我们自身的“精气神”,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需要我们在与他国人民交往中,求同存异,开放包容;需要胸襟宽阔、体现大国风范。
最后,白刚结合自己多年的外交工作经历,分析了青年一代步入工作岗位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实例说明个人品德在国家对外交往中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华文化的DNA,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中国的大国责任需要每一个国人去共同努力。作为个体应该如何去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白刚认为,要做到“亲”得有内涵、“诚”得有意义、“惠”在需要处、“容”得有原则。亲得有内涵是指要待人诚恳谦逊,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同时自身要打造优雅的气质形象;“诚”得有意义是指要信守承诺、真诚待人;“惠”在需要处是指要惠出质量,惠之有物;“容”得有原则是指要在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有度量有原则。
白刚表示,“亲、诚、惠、容”是大德,德不孤,必有邻,有德则大事可成,“立德”在“一带一路”战略上意义重大,对于年轻人的个人发展同样适用。希望每个人都能深刻理解、切实践行,自我修身,从我做起,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白刚,197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校德文专业,1978年9月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文专业学习。1982年进入教育部外事局工作,历任副处长、处长,曾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三秘,驻德国大使馆二秘、一秘,驻悉尼总领馆参赞衔领事,驻日本大使馆正司级公使衔参赞;2002年9月至2006年1月任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白刚从事外交工作近18年,曾给多位国家领导人担任日语翻译,参与教育部有关政策文件的起草工作,兼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对外友协所属中日友好协会理事,担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多家国内高校的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