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当代科学哲学的新建构”的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不仅有全国配备最齐全的学科体系,也有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生和博士后人才流动站,全国配备最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哲学、伦理学、宗教学三个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宗教学和管理哲学9个硕士点和博士点。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近百年来,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科学哲学演化中的经验主义模式的转换大致为:逻辑主义——历史主义——建构主义。逻辑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构方式,并没有穷尽科学哲学的经验主义建构。当下,建构主义的经验主义建构方式占据了科学哲学的主流,可称之为当代科学哲学的新建构。这种新建构具有多种路径,厘清科学哲学“战国时代”多种路径间的关系,有助于把握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哲学的总体趋势。建构主义的经验主义建构方式所突出的下述观点:从理论优位到实践优位,科学实验有其自己的生命,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是对传统科学哲学主张理论优位、强调科学实验的工具性作用、倡导普遍主义知识观的一种矫正。
刘大椿,男,1944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校长助理,图书馆馆长,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第四届、第五届成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科学技术哲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著有《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范例研究:科学大师与创新方法》《思想的攻防:另类科学哲学的兴起和演化》《人文社会科学主旨问题报告》《科学之审度》等;发表论文160余篇。2004年获教育部、人事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14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创新方法、交叉学科、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