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谢筠,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等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工、文、艺、理、管、经、法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谢筠简介如下:
1、个人简历
谢筠,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专业负责人。从教30年,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本科(必修和选修课):中国现代文学史(B、C)、现代文学名著选读、中国现代戏剧等;硕士(必修和选修课):中国现当代影视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研究等。
科研、教学获奖:
2002年6月获2002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文科著作类)三等奖(唯一作者)。
2004年9月获北京广播学院第三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6月获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优秀教学奖三等奖。
2008年度《中国现代文学史》B获校级“优质示范课程” 。
2008年4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获“2007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 。
2010年11月《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修订版)在“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高教文科组一等奖。
2014年“中国现代文学史”获批2013年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教育课程)。
2014年被评为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名师。
2、名师心得
名师名言:激活EQ,开掘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深信无论时代发展到何种技术发达程度,人总是具有高级智慧的情感动物,抓住对人的心灵启迪才是根本,我在教学中的追求和目标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1)注重引导学生,严格把握教学尺度:教师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提高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诚信度,互动教学,教学相长。
(2)把情商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智商),还注重在“情商”方面潜移默化的渗透,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方面,突出真、善、美的启迪,注重知、行的结合,使同学们能够在寓情于景的教学中全面提高做人的素养,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3)身体力行,教书育人:在整个的教学环节中,从编写教材、制作课件、设计教学环节,到课堂教学、网络互动、合理安排教学评价标准、批改作业和试卷等等,我都本着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的职业道德,严于律己,兢兢业业,认真对待每一件工作,获得学生的好评,自己在辛勤的耕耘中看到学生的进步是最大的欣慰。
(4)多层面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美国教育学家戴尔(Edgar Dale) 在1946年出版的《视听教学法》中提出了非常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戴尔认为,如果直接让学生从直接的经验上升到抽象的经验比较困难,这时候就需要有间接的经验或者说替代的经验作为桥梁,以便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抽象的经验。在各种间接的经验中,视听媒体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戴尔经验之塔一共包含了三大类十个层次。最底层为做的经验,而最顶层为语言符号的经验,中间包含了参观、访问、幻灯、电影等层次。 我将这一理论付诸教学实践效果良好。
名师寄语:现代启蒙,道不远人;启迪智慧,丰富心灵;知行结合,培养能力;人文底蕴,德才并育。
3、名师业绩:
本人从教30年来一直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师德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地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应有的教师工作原则,认真尽责地做好各项本职工作,热心学院各种公益事务。洁身自好、廉洁奉公。
在教书育人方面率先垂范,虽然不当班主任,但每当遇到学生有学习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总能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学生耐心交流,有时为了开导学生甚至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给非全日制研究生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始终能坚持原则、严于律己、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工作上从来以大局为重,比如在导师分派上尽力满足各位老师的需求,哪怕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也最终使分配导师的工作顺利完成。对于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则在生活上、业务上关心、指导。
在教学中,我不仅注重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智商),还注重在“情商”方面潜移默化的渗透,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方面,突出真、善、美的启迪,注重行、知的结合,使同学们能够在寓情于景的教学中全面提高做人的素质,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教学态度认真严谨,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突出,在严格管理学生的前提下还深受学生欢迎。近三年(2011秋—2014春)有三门课程在全校所授公共基础课程(学生数30人及以上)的学生评教中排名:一次全校第一名,两次全校第二名。在多年一线教学岗位上以质量要求为先,各个教学环节都做到认真、严谨、负责,一切以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良心为准则,从不敷衍了事,发表教改论文3篇,获教学奖多个。
开设过硕士研究生必修课2门、选修课3门;本科必修课3门、选修课1门;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大专课程2门,网络课程2门;对外汉语留学生课程3门。
教改项目:
1、主持2014年10月获批校级教改项目:国家级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与实体课堂的互动研究——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课堂教学为例(2014-2017年 在研)。
2、参与文学院教改项目《语言文学类学科基础课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报告》的编写,完成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基础课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报告,(2003-2005年)。
3、主持完成研究生院课改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完成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修改及论证报告,(2009-2010年)第二,实际完成者,1万。
4、独立完成中国传媒大学现代远程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建设,2013年结项。
出版教材: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2003年9月出版;独立撰写《简明中国现代文学史》,2006年8月出版,(均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1、“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名称:科学发展观与广播影视艺术;子课题名称:“中国现代文学影视传播的审美流变”(2008-2011年)子课题主持人:第一,4万。
2、第四批(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教育课程)立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传媒大学 谢筠 2013-2014年),课程负责人,第一,10万。
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媒体时代文艺形态研究”,负责子课题:“全媒体时代电视剧变化研究1”(2013-2016年 在研)20万。
4、张鸿声教授主持的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工程——“城市的文化、文学与媒介表现研究”(项目编号:YXTD201301 在研)创新团队成员。
4、所属专业领域介绍
所属的专业领域是中国语言文学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本人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门传统的文学基础课,在我校本科是针对非中文类文科专业开设的课程。为了提供适合的教材,我于2003年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2007年在我参与主持下获批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点(在二级学科中),开创了中国现当代戏剧影视文学方向。相关研究项目有“211三期工程”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广播影视艺术” ,子课题“中国现代文学影视传播的审美流变”负责人(已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媒体时代文艺形态研究”,负责子课题:“全媒体时代电视剧变化研究1”(在研)。2013年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教育)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