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汉语系是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下设的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新闻传播学在职研究生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MJC)。学院下设汉语言文学系和新闻学系,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等5个专业,构建了传统基础学科与现代应用学科优势互补的学科体系。内蒙古大学汉语系硕士点简介如下: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学位点目前开设的学位基础课有:《管锥编》研究、唐诗研究、唐宋词研究、元明清戏曲研究;专业选修课有:《诗经》研究、先秦秦汉诗歌研究、《史记》研究、陶渊明研究、李白杜甫研究、韩柳散文研究、苏轼研究、宋诗研究、宋代散文研究、明清小说研究、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等。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精心打造“上古与中古文学”、“近古文学”两个学科方向,努力再上一个新台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有较高学术水平、相对稳定的学术队伍,获得更为广泛的学术声誉。同时加强校际学术交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质量,并以此为契机,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建设,在今后的五年内,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师资条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培养了研究生150余名,其中考取博士30余人,考取的学校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
二、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1996年9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化语言学三个研究方向。历任导师李南教授、李仁孝教授、史震已教授,现任导师有李树新教授、道尔基教授,目前学位点负责人为李树新教授。
现代汉语方向,是语言学研究的传统内容,本硕士点将研究侧重于现代汉语语法和修辞以及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对现代汉语词汇、语音、语法的影响,这对揭示现代汉语形成和发展的内部结构、规律,促进现代汉语在民族地区的规范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李作南、李仁孝先生在现代汉语、汉语方言、语言学理论方面的努力和研究卓有建树,两位先生合著的《古今汉语语法比较》曾经得到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和黄伯荣先生的高度评价。李作南先生撰写的专著《民族语文概论》以及关于客家方言、呼和浩特方言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李仁孝先生的专著《语言与表达》以及《论模糊词义及其在表达中的作用》、《交谈中的信息传递问题》等论文展现出本方向语言表达研究的天地。
古代汉语方向,以古汉语词汇发展演变及训诂学研究为重点,同时探讨古代汉语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相互影响及规律。本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史震己先生从教近40年,出版的专著《古代汉语讲析》,获得学术界高度评价;《古汉语“介动用法”研究》、《名词“意动法”之再探讨》、《简论〈论语〉成语的文化影响》、《词类活用与名词“意动用法”》(在第二届国际古汉语语法研讨会宣读并入选大会论文集《古汉语语法论集》)、《〈古汉语句型大全〉评介》、《词类活用与特殊动宾关系》、《一句中兼有多种特殊语法现象例释》(收入《文学与语言论集》)、《词类活用中的几个问题》等多篇学术论文,均有很好的社会反响,为古代汉语学科方向的建设和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道尔吉教授长期从事古代汉语的教学研究,特别是在蒙汉语比较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关注蒙汉语中的谚语、委婉语文化内涵对比以及蒙汉方言对比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文化语言学方向,主要探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特别是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挖掘汉语的深层特点,并探索其形成与演变的根本原因。本方向学术带头人李树新教授多年来坚持以文化语言学为研究的主导方向,讨论文化与语言的相互关系,分类梳理在文化观念影响下的实际语言现象,不断探索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经过长期积累、跟踪和关注具有明显文化特色的熟语类别,李树新教授在珠算文化熟语研究、戏剧熟语研究、三国文化熟语研究、台风名称文化研究、称谓文化研究、柴米油盐酱醋茶熟语研究、内蒙古地名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近10年在国内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其中,特别是在称谓研究领域进行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深入,在苏新春撰写的《汉语词义学》及宋永培主编的《文化语言学辞典》中都曾给予介绍,引起学界重视。2005年1月25日《光明日报》载马丽《汉语称谓研究十年》一文在回顾汉语称谓研究状况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些都为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局面。
汉语言文字学学位点目前开设的学位基础课有: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修辞研究、文化语言学研究、古今汉语词汇研究;专业选修课有:熟语研究、现代汉语专题研究、《尔雅》研究、《左传》语言研究、《修辞学发凡》研究、文字学研究、中国思想史专题、西方哲学史、中国系统思维与思维方法研究。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84人,其中考取博士研究生6人。
三、 文艺学
文艺学,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硕士点导师是由汉语系和艺术学院共同组成,现任导师有宋生贵教授、高明霞教授、李树榕教授、王芳教授。目前学位点负责人为宋生贵教授。
文艺学研究从美学、文学批评实践的角度对文学艺术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属性进行学理性建构。文艺批评研究立足内蒙古文学艺术,从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延伸文艺美学的学理特征和实践意义。文艺美学和文艺批评研究依托内蒙古文学艺术资源优势和文艺学硕士学位点的师资力量,在坚持文艺美学学理规范的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文艺美学和文艺批评研究方向的导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着扎实广泛的积累,和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2000年以来,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有近50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或转载。成果涵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艺批评理论研究、内蒙古族文学研究及文艺美学思想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并有大量文学评论和有较丰富的教材建设。
文艺学的学术带头人宋生贵教授,是享受特殊津贴专家,迄今发表论文150余篇幅,近50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出版专著5部,代表性的专著有《文艺活动审美研究论稿》,《艺境采穗》等。近3年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所主持的“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民族艺术的美学研究”、“20世纪后二十年中国文艺美学理论建设及其范型转型研究”等课题,对建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艺美学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树榕教授的专著《艺术理论》,构建起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理论。高明霞教授发表了多篇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研究方面论文,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并且参加了全国《马列文论》教材的编写工作。
文艺美学和文艺批评不但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而且可以为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从而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文艺批评实践对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建设和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体现在内蒙古在职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上,文艺美学理论修养和文艺批评实践能力,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必备的素质;作为文艺学专门人才培养可以广泛适应大、中学校、文学艺术研究部门和管理经营部门的需求,并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提供可靠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目前正在培养的研究生人数为30人。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暨西部文学:本研究方向着意从20世纪文学的宏观视野与现代意识的层面,从与文学生存密切相关的20世纪诸多影响性因素如文化的、政治的、世界的、本土的、现实的、历史的等复杂背景中,考察和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流脉,研究其内在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更好地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基质,确认作品的审美风格和美学价值,提供一个更有学理判断和深远意义的审视视角。本研究方向还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西部文学的研究。本研究方向拟结合内蒙古的区域文化,特别注重以草原文明为主体、多种民族文明共存的西部文学创作,赋予其独立的主体地位,从文化历史、地理风貌、文学审美等多种角度,深入细致剖析西部文学的发展轨迹、精神价值、艺术魅力以及它和内地文学的区别乃至和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联系。本研究方向近些年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民族文学研究。本研究方向立足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但将视角扩大,试图从民族文化学与文学交叉的宏阔视野,以现代意识和民族文学研究的眼光把握中华民族文学的延展与变迁,重点研究20世纪以来我国多民族文学的发展及其创作走向,从中考察各民族文学间的相互影响和复杂联系,梳理各民族作家生成的各自特点和他们关照生活的独特方式,进而寻求其普遍的发展规律;微观上不再将民族文学研究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仅仅定位于民族性因素的发掘与阐释上,而是以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为思考问题的深层背景,在文学研究中既着眼于文学性和民族性的开掘与揭示,同时也力求把握其当代性的演变和地域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