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旅游高等教育研讨会在宁波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宁波大学主办,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东海战略研究院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宁波大学中东欧经贸合作研究院承办。会议采取线上形式。来自中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摩洛哥等国的86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云端共聚一堂,以“文化遗产·旅游创新·未来教育”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28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东南大学王宁教授从当前社会普遍弥漫的怀旧情结娓娓道来,以社会学视角探讨何为怀旧、怀旧与遗产的关系以及遗产如何塑造认同建构。《旅游科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宏梅教授以《世界遗产公约》五十周年为契机,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文化和旅游业相关政策意见、教科文组织WH+ST项目三个方面剖析了遗产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关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陆林教授提出旅游引导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演化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并从演化过程、空间演化格局、演化机制、演化效应等维度构建了该论题的研究体系。三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从不同学科视角梳理了遗产旅游研究的逻辑,扩展了遗产旅游研究的视野,推动在职研究生以及其他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28日下午,会议开启了境外专家主旨发言专场。罗马尼亚亚历山德鲁·约安·库扎大学副校长、罗马尼亚地理学会主席Corneliu IAȚU教授开门见山地提出旅游业回归地方的支撑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可以通过旅游业驱动地方经济发展这一观点,进而对罗马尼亚的文化遗产、地方发展和旅游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诠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旅游系主任Marija Belij副教授详细阐述了塞尔维亚遗产旅游与国家公园发展的路径,通过案例分析证实了遗产在旅游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并展望了可持续性旅游发展前景。摩洛哥卡迪·阿雅德大学Larbi Safaa副教授在理论引介和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根据团队在世界遗产地、摩洛哥古都马拉喀什的调研结果,分析了原真性的特征,并举例阐释了他者原真性、自我原真性及舞台原真性的内涵。三位境外专家结合自身的研究专长,对文化遗产与旅游创新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现场的国际化学术氛围浓郁。
29日上午,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云南大学田卫民教授从空间悖论、空间重组、空间冲击、空间治理四个角度探讨丽江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发展过程,解释其演变的原因以及后期治理措施。《旅游学刊》执行主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张凌云教授介绍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及其文化服务功能,并以黄河为例,分析国家文化公园的治理结构和制度,提出构建相关理论体系的建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形象地展示了四个场景案例,提出非遗保护的现实回归需要关注主体性、主体间性和意义群,并分享了非遗在抽离与回归的交织问题上的见解。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特聘院长、教育部高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张捷从文旅融合开篇,梳理了现有的原真性概念框架,指出了旅游原真性到文化原真性的转向及相关的身份、情感、认同等研究话题,并结合案例阐述了文化原真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四位专家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与会者展现了遗产旅游的学术前沿。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旅游高等教育研讨会由宁大旅游学科于2017年发起创立,至今已举办五届,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院校搭建了稳定的交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学界的互动与往来,提升了宁波大学在有关国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宁波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和旅游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转自:宁波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