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陈心想研究员做“时代·个人·学问:费孝通与《江村经济》”主题报告。人文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4个博士后流动站。讲座的主要内容是:
陈心想研究员的报告从“时代”、“个人”、“学问”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与其经典著作《江村经济》,向同学呈现了一个年轻学者的求学和治学过程。“时代”层面,20世纪30年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各种思想碰撞,西方学术理论传入中国。费孝通先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受其老师的要求深入中国社会,对农村进行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这我国传统见解不一样,以前的学者认为学问在书本上,“现在用外国名词来形容中国事实,我们得在实地详细看一下”,费孝通先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收集了大量有关江村的第一手资料。“个人”层面,陈心想研究员首先对费孝通的几位老师——吴文藻、史禄国和马林诺夫斯基——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费孝通的个人求学经历和《江村经济》的写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陈心想研究员的介绍给大家描述了一个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而富有热情的青年社会学学者形象,让大家对费孝通的其人有了更详细的认识。
“学问层面”,《江村经济》这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专著,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因此,这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本书一版再版文字行云流水,读不出是译的,背后是非常清晰的思维经典文本,社会学人类学内外都学习的书,中国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范本,影响着一代一代青年学者走上社会学人类学研究道路。《江村经济》认识到乡村副业的重要性,以中国问题是农民的饥饿问题和乡村工业(蚕丝业)救助农业开启了他的社会改良路线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启这个进程。志在富民是以江村经济为起点的,也是费孝通一生的追求。另外,陈心想研究员做了一首诗,作为访江村的纪念,以缅怀费孝通先生:“江村八十年,愧赧对先贤。寻踪费先生,春又回江南。群学立书院,学子聚尔谈。华章千古事,芳泽天地间。(丙申年春访江村∙陈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