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是随着国家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历史阶段中新成立的理论经济学科。人口急剧膨胀、可用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世界性严峻挑战。联合国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中提出了要解决与此相关问题的第四个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本专业就是沿着这个目标指引的方向发展,富有挑战性,理论涵盖面广,实际应用性强,充满勃勃生机。
本专业师资具有知识结构层次高,年龄配备较轻的特点。本专业现有导师6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2名,其中2人拥有博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在校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接受委托陪养在职研究生。专业办学的主导理念是,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与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新颖理论。教学工作采用多形式和多层次方式进行,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环境保护项目,参与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国家西部大开发。教学目标是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经常与及时地用教学和研究的成果服务于国家宏观决策,同时为地方和企业出谋划策。
第一,教学工作与承担科研任务相结合
师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要承担一些国家、部委和企业的课题,通过实际调查和研究具体的人口经济活动与环境建设的经验,提出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同时学习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与科学利用方面理论和经验,不断开拓视野,以便更好的深入理解系统理论和解决实际矛盾。
第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本专业的观点与教授课程涉及到一些理论和实践共有的重大问题,其中部分问题目前尚在探讨之中,在实际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本专业授课摒弃以往教学中容易出现的“满堂灌”的不科学倾向,将教学目标指向引导研究生的自己钻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课堂教学采用教授重点、精讲多练的方法,可以集中表述为引出一些思想,教授一些方法,阐述一些关键步骤等。主要课程采用要整套的多媒体幻灯片,将一些深奥的理论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变成浅显易懂的道理,以便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实施导师组制度
为了将集体优势与导师学术专长优势相互结合起来,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始终实行着导师组制度。导师组集体制定教学计划,组织人员撰写专业教材,将教学和研究工作与西部大开发的实践密切结合起来。集体教学指导将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提倡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强调通过理论分析和对策研究等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负责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有针对性的实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定期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和研究情况。实践证明,导师组和导师相结合的教学与研究方式集思广益,彰显特色,效果明显。
教授或研究员:王天津 樊胜岳 吕红平 王文录
副教授: 王健 王月欣
本专业以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线方针为指导,通过自身的知识逻辑体系,传输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内,一定要养成认真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良好学风,
模范遵守国家和学校的各项纪律,关心集体,帮助他人。要求掌握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能够随时扑捉变化的实际情况和洞察存在的问题,锻炼出可以对国内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建设方面重大问题进行高层次理论分析的能力,特别是能够对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学术和政治活动,善于寻找时机从事社会调查,完成各门功课的学习,达到规定的学分。学生要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在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在公开出版的学术核心刊物上发表至少1篇论文。要求外语成绩达到标准,能够较为熟练地从事本专业的翻译工作。学业结束后,研究生要能够很好地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为国家提出建立以人为本、可协调人和自然关系、并富有经济效益的新型环境资源科学开发的创新战略。同时,也能够在一些与西部大开发密切相关的领域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用所学的知识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本专业要培养出的学生是,即懂得科学理论知识,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求毕业的学生能够在21世纪富有机遇也充满挑战的职业市场上,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职业岗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能从事基层经济建设工作,承担机关行政管理工作,也能够在科研单位和学校进行高层次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毕业学生特别要具有独立创新意识,能够积极开拓新的工作市场,敢于探索未知领域,创立新的劳动就业岗位。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才华贡献给西部地区实际的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敬业爱岗,为民族地方的发展繁荣建功立业,为国家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授予学位:经济学硕士: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职研究生专业
研究方向:1. 环境资源产业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2.资源经济学与生态工业文明创新 3. 人口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