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致青春”在职研究生讲座。活动开始前,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夏初与郑洪进行了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赵淳生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与人工智能博士、美国量子智能有限公司创始人赵颖教授,美国MIT硅谷科技委员会主席、南京绿色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嘉宾一起参加了此次活动。
《南京不哭》是根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真实经历改编,也是麻省理工出版社破例出版的首部文学作品,此次讲座围绕郑洪教授创作《南京不哭》的心路历程而展开。
讲座开场,郑洪教授与在场观众共同朗读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神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郑洪教授借此鼓励同学们,作为祖国新生力量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力塑中国新面貌。
郑洪教授出生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残酷生活。他从广东省辗转到台湾,又搭乘货船前往加州理工学院进修。郑洪教授虽然在中学时期的成绩一塌糊涂,但在加州理工学院刻苦学习,仅用两年就完成了学士至博士的学业。他在闲暇之余坚持阅读文学书籍,培养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谈及写《南京不哭》的缘由,郑洪教授说道:“对我来说,写小说是个转折点。我是一个广东人,有时普通话说不好,英语水平也没有美国当地人那么高,写小说是很难的。”而这一切源于一场会议——广岛事件50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主讲人歪曲历史事实,片面直陈日本在广岛事件中所受的苦难,罔顾事件背后的真相。对此,郑洪教授直言:“中日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产物,而广岛事件是日本自食其果。”随后他慷慨陈词,向《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写了一封长信,声明广岛事件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恶果。几个月后,这封信被刊登了出来,然而被删减得只剩半页。此时他意识到欧美西方人士对日本在二战时的暴行大都已经忘却。郑洪教授希望用《南京不哭》一书唤醒他们沉睡的记忆。
1999年,郑洪教授利用休假的机会来到南大教学以便更好地接触南京文化,同时访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幸存者在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惨剧时,依然不禁老泪纵横。只有当悲剧真正落在个人身上时,才显得犹为震撼。”
“我想原原本本地写出南京人当时的感受和所受的苦难,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只是单纯地讲述当年的故事。”而这一写便是十年,正所谓十年磨一剑。郑洪教授请邻居替他进行文字修改,十年期间易稿不下十次,最终谱写出“南京之歌,每一个中国人的歌”。身处异乡的不易,搜集史料的艰辛,从历经岁月洗礼的郑洪教授口中讲出时,却是那样轻描淡写。他将《南京不哭》的全部收入用于成立基金会,为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的南京留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支持海外学子的追梦之旅。
讲座最后,赵淳生院士、赵颖教授、周楚新先生上台致辞,表达了对郑洪教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书成国恨心犹烈,唱罢梅花意未休。特邀嘉宾们对在场观众寄以诚挚的希冀:“希望你们可以通读中英版本,必定会有不同的体会。”
正如郑洪教授所言,《南京不哭》讲述的不是战争的残酷,也不是血淋淋的故事。那是人的故事,那是四个年轻男女爱与恨、家与国的感情故事。今天的南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在经历了那段动荡的岁月后早已浴血重生。但历史不可遗忘,当我们再次走进那段岁月时,历史所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