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中协宾馆举行。开幕式由中国边疆学研究中心主任吴楚克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麻国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刑广程所长、国家清史办主任马大正教授和云南大学方铁教授分别致开幕辞。麻国庆院长指出,“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的举办越来越具有特点,论坛能将学科发展与问题意识相结合,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兼备了现实迫切性,并分享了他个人有关边疆研究的三个议题。
本次在职研究生论坛分为“理论探索与争鸣”、“历史、域外与材料”、“一带一路与边疆安全”等三个学术板块,此外,为培养边疆学学科的新生力量,为年轻学者提供学习和对话的平台,特别设置了“博士论坛”和“硕士论坛”两个青年论坛,并配有资深学者评议指导。青年论坛中的发言题目:“试论边疆观与天下观的理论契合”、“边疆学建构视野下的边界研究:主题变迁与范式更新”、“拉策尔定律对当代中国边疆建设的启示”、“中巴经济走廊与中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
关于中国边疆学构筑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中国边疆学的首倡者马大正教授为大家分析了中国边疆学构筑中的当务之急,并与青年学子们分享了边疆学构筑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刑广程所长从现实层面论述边疆研究的迫切性,阐述了一带一路与中国边疆学之间的联系;四川大学孙勇教授则从中国大陆三次边疆研究的高潮出现的学术共同体对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兰州大学徐黎丽教授认为中国边疆治理的中心不在中国的中心地带,也不在中国的边疆地带,而是在中国的通道地带。她以通道地带作为研究边疆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四川大学杨明洪教授对“边疆建构论”进行解构,主张“边疆实在论”,并认为把治理边疆看作是边疆产生的原因是一个本末倒置的问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施琳教授通过国际边境研究理论范式对我国边境人类学进行了思考;四川大学王鹏晖教授对今年来边疆中国的专题研究进行了述评;云南大学方铁教授回溯了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陕西师范大学马强教授对影响中巴经济走廊的民族与宗教因素做了分析,认为目前的学术研究对影响中巴经济走廊的民族和宗教因素有所忽略,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应该以熟悉巴基斯坦宗教内部话语为前提,充分尊重族群和宗教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孙宏年研究员汇报了有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西南边疆治理的一些思考,认为中国边疆学并不是一个纯学术的学科,而是一个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的学科。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大龙教授、武警学院边防系张保平主任、云南大学刘稚教授、内蒙古大学孙凯民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罗彩娟教授以及我校李鸿宾教授、张曦教授也作了精彩发言。青年论坛部分,青年学者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带一路在职研究生与边疆安全问题进行了个案分享。
论坛结束之际,云南大学方铁教授在总结了本次研讨会的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汇报了自己从事边疆研究的主要成果,重点对今后从事边疆研究提出了四点看法:一是,多学科合作问题。中国的边疆问题具有特殊性,没有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不能照搬国外理论。因此,只能多做研究,结合中国实际,拿出更多成果服务社会。在多学科研究边疆问题时,由于各学科观点、方法、思路的不同,在交流时难免有冲突、碰撞,所以要包容、尊重其他学科,加强学术交流;二是,尊重学术规范。要了解学科的学术规范,不能本末倒置。不仅要了解本学科的学术规范,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学术规范,不能在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批判。学科之间要多交流、多讨论,用规范的概念,正确的表述,推进学术进步;三是,年轻人的培养。学术界断层问题严重,呈现青黄不接的态势。对此,首先要建立学科理想,学术研究中不要有太强的功利心;其次要选定想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要认识学术正确发展道路,要扎实,切忌急功近利,多借鉴大师,逐渐前进。四是,要有精品意识。学术研究要精致,不能粗制滥造。
论坛闭幕,由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办方中国边疆学研究中心主任吴楚克教授作会议总结。吴教授对参会的各位学者表示了感谢,他认为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连续几届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学者们的大力支持。也正是学者们的支持,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的举办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成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边疆研究的名片、品牌。同时,每届会议论文集的出版也成为一种标志,标志着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发展与创新。此外,吴教授分享了他近期的学习心得:他提到,通过对量子物理学的研究学习,原有的哲学思想发生了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新的理解,并认为应该重新树立对思想产品的认识,思想的交流也是一种物质的交流。至此,第三届“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