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传媒论坛暨“‘众声喧哗’新媒体若干热点问题讨论”主题讲座在校史馆举办。大楚网新闻中心副总监戴晓颖作为主讲人,结合自己丰富的工作经历,讲述了新媒体时代的多种变化。
谈到新媒体的定义问题,戴晓颖认为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之前兴起的网站、PC端在如今自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传统的承载方式。她从信息消费、信息主权、信息交互、新闻定义的边界四个方面分析了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的变化,并以“东方之星”事件为案例做了具体阐述。
戴晓颖表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在现场,导致碎片化的特征越来越凸显、娱乐化的表达越来越多,致使人们缺乏深入的思考。她列举了今年微博的几次大狂欢:王宝强离婚事件、林丹出轨事件等。“在林丹出轨被曝光之后,陈赫的微博下面出现‘你不仅模仿我的脸,还模仿我出轨’的评论,这正是全民娱乐化的体现。” 她借此表达了对当下“速食时代”现状的担忧。
“沟通、娱乐、生活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刚性需求”,她引用奥巴马高度重视社交媒体和希拉里对社交网络的态度发生转变的事例说明了当下的社交网络具有广阔的覆盖面。“内容还是在那里,变化的仅仅是载体而已。” 她这样解释媒体的深度融合状况,并通过大楚网从对PC端的重视到对微信的重视,阐释了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主动靠拢的趋势。
结合“罗一笑”事件和深圳水坝村的热点新闻,戴晓颖强调了编辑作为媒体“看门人”的重要作用,指出编辑应该把握新闻的正确导向。“韩剧《匹诺曹》中有这样一句话‘想看的和应该看的选择哪一个?’,编辑的作用就是为受众提供真正有用的新闻。” 戴晓颖如是说。
最后,戴晓颖表达了自己对新媒体时代的看法,强调在平台由单一渠道走向多元并存的当下,新闻内容更应坚守专业主义与人文精神。
在提问环节中,新闻传播学院16级韩梦佳提出:“门户网站不允许采编新闻,需要从通讯社等处转载,那么如何保证新闻的时效性?”戴晓颖表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对接和核实,多方的交叉印证也能够保证及时推送新闻。对于新闻传播学院16级胡碧莹关于点击量和官方信息严肃语言之间矛盾的困惑,戴晓颖认为要看具体内容而定,“权威的信息不能够加工,而有关民生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视情况来做一些语言上的处理。”
戴晓颖,华中师范大学2005级日本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腾讯大楚网新闻中心副总监、编委、腾讯企鹅新媒体平台湖北区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