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邀请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日报湘江周刊主编,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龚旭东老师做客岳麓讲坛,作带来了主题为“种莲籽,开荷花——文学艺术与人的自我解放”的讲座。
龚旭东曾任茅盾文学奖、中国新闻奖、文学艺术奖、“五个一”工程奖、毛泽东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评委。
龚旭东首先介绍了讲座主题的含义。种下莲籽,才开出荷花,结出果实,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象征着万物发展的规律、艺术转化的过程,对于文学、艺术和人都是如此。在文学艺术中,感性的力量往往大于理性。因此,他选择了“种莲籽,开荷花”这么一个感性、常识却不简单的标题。
龚旭东认为变形为创作之本。在使作品成为艺术的道路上,需要经历变形与升华,从而实现从再现到表现、习作到创作、被动到主动、写实到变形,从形至神。此处龚老师还引用了吴冠中先生对于变形的理解:不被对象所俘虏。“习作与创作之分野,往往始终是错觉;错觉之母乃感觉,感觉之母乃感情。”创作中要神形兼备,甚至于达到得意忘形的至妙境界。创作者应解放自我内心,用内心来自由地表现情感。
龚旭东指出,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要“静心而知止”,在喧嚣中保持平静。作品也同样要放到拉大的时间的坐标中去品鉴其艺术含义、艺术品质、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好的作品不会是昙花一现,十年后、二十年后,它都会是一件好的作品,而非一时喧嚣。一个内心丰满、人性充沛的大写的人要必备的素质是“四个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鉴赏力。其中,敏锐的感受力是很重要的,它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中细微的变化和简单感性的美,使人们对世界好奇、接纳、认识和相互融合。想象力则是文学艺术的翅膀,帮助完成变形的过程。
龚旭东认为没有感情的文学艺术不是好的文学艺术,但不能无余地的宣泄感情,有情之余亦要无心。他认为应对主观抒发有所警惕,不散漫,不滥情,有节制,有蕴涵。
提问环节,龚旭东亦针对创作情感和创作方法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