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邀请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原院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辞赋研究会常务理事郭建勋教授作客岳麓讲坛,为师生讲述“屈原的乡国之情与人格魅力”。
郭建勋教授就“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屈原其人?”、“屈原的“乡国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和“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等方面展开论述。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屈原这个人?郭建勋教授说,围绕这个问题,学术界已争论了半个多世纪。早在“五四”前,四川学者廖季平在《楚辞新解》与《楚辞讲义》中,就对《史记·屈原列传》中关于屈原的记载提出质疑。廖季平认为屈原“25 篇”,都是秦博士所作,后来因为汉朝人厌恶暴秦,而将其归在所谓“屈原”的名下;1922 年,胡适则提出彻底的质疑:不仅问屈原是什么人,还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1965 年,日本国立九州大学冈村繁博士认为《离骚》等作品,是屈原死后人们对他的追叙,是多人的集体创作......
学者提出怀疑的原因,关键在于目前可见的先秦文献中,没有关于屈原的任何记载。郭建勋教授认为:“其一是因为屈原在他的作品《离骚》《九章》中,多次对楚王的行为进行直接而严厉的批评,这种“暴显君过”的行为,不容于楚国当朝,所以楚国的典籍故意不记载;其二是有关文献遭秦火散佚,故而不传。”战国以来,天下“横成则秦帝,纵合则楚王”,秦、楚两国在政治上的矛盾激烈而不可化解,楚怀王被骗入秦,又客死于秦,更加剧了两国之间的积怨。这种对立甚至到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仍未消除。屈原是坚决主张抗秦的人物,又是敌国文化的代表,秦始皇作为文化灭绝主义的坚定推行者,销毁关于屈原的文献销毁,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
从古至今,屈原总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代名词。20 世纪 80 年代,楚辞学者曹大中教授对此提出疑问:屈原的这种乡国精神是不是爱国精神?
郭建勋教授认为,曹大中教授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先秦时期的“中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使武王伐纣、秦灭六国,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战争,也只算是国家内部的斗争,是在争夺这个大家所共有的“天下”。楚国人到晋国去做官,也不会被他人或舆论认为是不爱自己的祖国。最典型的例子是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他身为楚国人,为报家仇逃奔吴国,并领兵杀回自己的祖国,毁掉楚国的宗庙,挖开楚平王的坟墓,鞭打楚平王的尸体。可这样的行为,在当时也并没有被认为是“卖国”或“不爱国”。
与此同时,屈原精神中也确实存在着爱国主义浓烈而执着的故土情结。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并未形成独立而完整的爱国意识,但屈原突出的故土观念,客观上已经孕育着爱国主义的胚胎。此后对屈原人格的解读与认知过程中,历史给予了屈原故土观念以新的意义和新的内涵,称为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郭建勋说,屈原自沉汨罗,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他坎坷而忧愤的一生。肉体的毁灭却正是辉煌精神和伟大人格诞生的标志,诗人以死的悲剧启迪着后人去思索生的价值和意义。郭建勋认为,屈原人格的核心层面,不仅是爱国精神、责任感或忧患意识,更是一种超出世俗与常人的独立意识,是“独醒”和“独忧”。前者指一种超出常人的意识和洞察力,一种把握时代脉搏和预测未来的超前意识,是屈原实现完美人格的前提,也是他走向自沉悲剧的起点;后者则是在楚国内忧外患之下,承载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忧虑和心理重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