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王玉杰教授领衔的“玉杰团队“,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一支专业思想稳定,具有高职称、高学历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队伍,已培养硕士130余人(包括留学生7人),博士10余人,当前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共56人。
团队老师齐心关注团队建设,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他们用心培养着每一位学子。如今的玉杰团队已是桃李满天下,团队校友在采矿和安全行业内也小有名气。每一位成员在团队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快速成长,沐思想之雨露,取学术之精华,这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三引三导”无私付出和辛勤努力。已分布在大江南北的玉杰团队毕业生还经常回到老师身边,感恩团队,拜访师长,聊学术,谈家常,玉杰团队已然成为了学子心之所依的和谐大家庭。十年风雨,团队迈步向前为学子争辉;十年耕耘,学子开拓进取为团队添彩。
思想引领 智慧灯塔照前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引领工作是团队建设的首要工作。每年9月份以欢迎新生入团为主题的报告会上,“团长”王玉杰老师总会向大家强调“先做人后做事”。他告诉大家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则为只有先做人才可成事;一则为以做人的方式做事。玉杰团队的第二届毕业生陶明日前被晋升为中南大学的副教授,他在最近一次的团队活动中还向同学们提到:“记得王老师总对我们说,凡做人以诚为先者,必成事;凡做人以虚为先者,必败事;偶尔为虚者以种种原因成事,必不久。我也一直以此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确实受益匪浅!”可见思想建设对团队学子的重要性。对于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王老师还提出了“五要”原则:敬、孝、忠、仁、义,即尊重老师、孝敬父母、热爱集体、关心同学、行为举止文明等。
王老师要求大家律己修身、立世为人的同时,还提倡大家关注国家时事,加强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对于很多同学不重视的《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原理》《近代史纲要》等与专业相差较远的课程,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能辩证考虑问题是一种智慧,在学习、科研乃至今后的工作中都必不可少。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史为鉴则是我们少走弯路的最好途径。”正因为如此,同学们常常亲切地称王老师为“思想的巨人,智慧的灯塔”。
团队老师的思想引导工作,一方面是人生的“大思想”,一方面是专业的“小思想”。团队中超过一半的同学来自矿业工程专业,最近几年受经济因素冲击,采矿行业十分不景气,看到就业受阻的师兄师姐,很多同学动摇了对本专业的信心。团队任高峰、陈先锋等几位老师积极化解同学们的消极思想,并指导同学们加强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提高自身竞争力规避行业不景气的影响,同时指导同学们积极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比如采矿工程专业的同学更多地参与到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研究,安全工程专业的同学以火灾理论为跳板,更多偏向流体力学和燃烧化学方面的学习等。团队老师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工作,为同学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照亮了未来的方向。
实践引航 创新笃行书不凡
工科专业强调实际应用和现场能力。团队老师一致认为,无论是科硕还是专硕,都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作,都应理论结合实践。
为了让团队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并掌握采矿行业的最新科研动态,团队多位老师不顾工作的繁重与艰辛,积极开拓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王玉杰、任高峰、谭海等几位老师每年多次带着学生上矿山、下矿井,深入企业,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学以致用。这也是团队毕业生到工作岗位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因。2010级的王威同学毕业后应聘到武钢程潮铁矿工作,一年多的时间,便被单位提升为青年技术骨干。在团队优秀毕业生交流会上他曾对学弟学妹们说:“能快速深入到程潮(铁矿)的工作中,得益于我们团队老师们对实践能力的重视。记得研二我在矿上断断续续呆了近半年,对矿山的生产流程轻车熟路,真到了工作现场,便能得心应手,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样的锻炼机会……”
一方面,较多的现场实践机会对毕业生步入工作是一种帮助;另一方面,实践出真知对在校生的学习和科研也是一种促进。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同学们的所学所思所行更加偏重于实际,有效避免了象牙塔内的“闭门造车”现象,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得到其他高校相关学科的认可。2014年,玉杰团队老师指导的2项学生科研成果获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2015年的第五届大赛中,团队老师带领同学们开拓进取,力压国内诸多高校,斩获一等奖4项。同年,在首届安全工程学科创新实践成果大赛上,又有团队同学成功摘得一等奖。这也是玉杰团队在探索中学习,于实践中创新的集中体现。
就业引路 春风化雨润人心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团队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面对这种情况,玉杰团队每一位老师都积极行动起来,以指导就业、推荐就业的形式为同学们引路,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
矿业工程专业女生的就业问题,本来就是“老大难”,女生们不适合去矿山。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老师们尽全力把团队中的朵朵金花推荐到了适合女生工作的单位,并着重考虑了未来的发展。“十分感激任老师能在我求职处处碰壁的时候拉了我一把,帮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我也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成绩,报答师恩。”2014级的柴慧珍同学如是说。“矿业形势不景气,之前投出了十几份简历,全部石沉大海。老师的推荐让我峰回路转,避免了毕业等于失业的情况。”团队中这样的情况最近几年没少碰到,但同学们最终都在老师们的悉心帮助下顺利找到工作。有了这样的引路人,大家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团队每一位老师成功推荐的背后也有着许多的付出。“就业高峰期,我基本上每个月的手机费就会有400多块,电话一个接一个。这倒还好,主要是时间不够用。”陈老师常常为同学们的就业奔波于市区和多个企业之间。每年毕业生找工作之前,团队的尚老师还会亲自指导同学们制作修改简历,联系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模拟面试,以提高受聘的成功率。对于招聘受挫的同学,他还会进行心理疏导,重振士气,迎接新职位的挑战。“学生开心,我也就开心了。”
“一手帮助同学们就业,另一手还要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联系。”团长王玉杰老师在报告会上向诸位老师说。王玉杰老师利用其在建材行业的影响力,为学院主办的“环保创意科技创新活动”与国有大企业牵线搭桥,每年为学生活动筹募经费,使得企业在高校提高了名望以利人才招聘,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也让学生创新竞赛活动有了经费支撑,影响更广。目前,资环学院举办的“兖州中材杯环保创意科技创新大赛”,已吸引众多湖北省高校积极参与,实现了校企双赢。
学习辅导 十年一日育桃李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身为人师,团队老师们时刻不忘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使命。王玉杰老师既是团队的主心骨,更是学科的带头人。他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爆破工程》主讲,担任全国30多所学校所使用的教材——《爆破工程》主编,近三年的教学工作量每年都在500学时以上。在他的带领下,团队老师们始终把教学当作不断提高师德修养的目标去追求,“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是每位团队老师的职业信仰。
无论是团队内的培训指导,还是本硕博各级学生课堂,始终是团队老师们最投入的舞台。即使在老师生病时,同学们的课堂学习也不会被耽误。2014年底,王玉杰老师生病住院并两次接受手术治疗,直至2015年1月中旬才出院。住院前王老师还坚持在《爆破工程》的课堂上完成一学期的授课。寒假结束,王老师不顾正在康复中的身体,又立即投身到了新学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中。这一切,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听得更仔细,学得更认真了。王玉杰老师以自己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师者的敬业精神,更激发了青年教师投身教学的热情和立德树人铸师魂的信念。
只要走进王玉杰老师的课堂,你就可以感受到他在教学中焕发出的无限魅力。“如果一个老师上课就是念书,那是对学生的一种扼杀。看电视还可以换台,但老师上课学生不想听都没办法。”睿智幽默是王玉杰的为人风格,更是他教学的一大亮点。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教师尽全力将枯燥乏味的内容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进行阐述,还经常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以及工程科学,使枯燥的讲题变得趣味横生。团队中的陈先锋老师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自讲,大胆畅想安全工程专业的未来,不断激发专业兴趣。任高峰老师则擅长寓学于实践中,常以实际案例为同学们展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团队的研究生经常提到,与其他诸多老师的研究生比,团队的研究生从来不用做批改本科生作业、考卷的工作,都是老师们亲自动手,这也是玉杰团队诸位老师的一大传统。王老师曾在团队交流会上对诸位青年老师说:“批改作业、批改考卷,可以考察学生对课程教学掌握的情况,可以修改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水平,老师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
科研指导 工匠精神促提升
深厚的教学底蕴,往往来自丰硕的科研成果。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玉杰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在科研的道路上探索着、收获着、成长着。团队核心王玉杰教授作为采矿专业的责任教授、安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从事采矿工程、爆破工程和矿山安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他总是悉心钻研,一丝不苟。
“王老师总是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把科研和工程经验融入课程教学。”“王教授对待科研非常认真,经常废寝忘食地做实验、检验数据……”王玉杰老师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对待科研的认真态度,深深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丰富的科研经历给王老师的教师生涯打下了扎实的知识理论和科学研究基础。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