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就有一支口译队伍,他们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为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搭起了沟通的“高速公路”。在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就有一支口译在职研究生队伍,他们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为来自不同国家、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搭起了沟通的“高速公路”。
应运而生 顺势而为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批准开办翻译硕士的第二批院校。2011年,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硕士(MTI)开始首批招生,学院院长甘文平教授对其进行了明确定位:即依托学校材料、交通和汽车等三大优势专业,培养实用型翻译人才。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运用,翻译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中才能得以检验和提高。实用型翻译硕士的培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课堂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有切身体会,模拟会场的口译训练也无法代替现场同传厢里的实战。为了探索“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武汉理工大学口译队成立。学院为口译队专门配备了两名专业指导老师,除了极少数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多数队员来自翻译硕士。
“相较于笔译,口译不那么枯燥,但是将MTI学生培养成一个相对成熟的口译员是要师生双方共同付出极大心血的,且口译入门的门槛不低,真实的实践机会不易有。”口译队指导老师解阳平这么说。
成立之初,学院便将一些外事活动的陪同口译和交替传译工作交给了口译队,每周定期举行的学术讲座都尽量安排在有同传设备的报告厅举行,队员们译前集训需要调课或者借用设备、教室,也全部走“特批通道”,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便利条件、创造实践机会。
“一名好的译员,除了语言以外,知识面、知识结构也很重要。既要是一个专家,同时也要是一个杂家。”翻译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是没有限量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口译队指导老师但海剑要求队员们要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不断伸出触角去吸收新鲜事物和新鲜知识,平时有意识地搜集各行各业资料,任务来临时也要有针对性地“抱佛脚”。
每一次有新任务来临,但海剑老师和解阳平老师都会带领队员们搜集所有发言代表的背景材料,视频、音频、论文、图片……不放过任何一点有用的信息。邀请专业领域的教授和博士多次座谈,共同对演讲者可能涉及的发言内容进行预测,对学术词汇的选用和表述进行反复研判。分类整理往届会议相关资料,对会议流程中需要的各项翻译工作进行详细的部署分工,在学院同传间展开模拟训练。实践中,口译队逐步摸索形成了“平时加强口译训练,会前集中魔鬼训练,会场自信输出,会后深刻总结”的工作模式。
此外,口译队还以每年定期举行的两大口译赛事——“中译杯”和“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为平台进行人才选拔、队员磨练和实战预热,在历年历届的比赛中均有不小的收获。经历了会场实战、赛事锻炼,队员们的口译技能和心理素质也日趋成熟。
学以致用 声名远播
短短3年多时间,武汉理工大学口译队发展迅速,招募并培训校内外口译学员百余人,提供各类口译服务总计千余小时,其中大型国际会议同传十余场,得到了主办方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认可和一致赞誉,实现了从课堂走向校园,从校园走向社会。
首届硫铝酸盐水泥材料与工程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代表出席大会,武汉理工大学口译队承接并圆满完成了同声传译工作,这也是武汉理工大学举行的国际会议首次由校内师生提供同传服务。
硫铝酸盐水泥材料与工程技术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出色表现让口译队在校内赢得了声誉,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由共青团武汉市委、武汉市青联举办的“青春大讲堂”在我校开讲,口译队承担了讲座的交替传译工作。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光伏及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院长理查德·库克斯教授担任主讲人,他将以光伏发电装置为阐述对象做90分钟的讲座。面对极其专业和陌生的演讲内容,队员们深知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大量的专业知识准备,良好的译前沟通,口译队成功完成了任务,更赢得了主讲人的连连称赞。理查德·库克斯教授对队员们说:“我在中国做过多次讲座,听众的提问与交流告诉我,你们的口译是最好的一次……”
口译队在校内一译成名,也逐渐走出校门,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机构提供语言服务。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全球公共采购论坛暨公共采购博览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多个国家的1300余名嘉宾参与了本次论坛。武汉理工大学口译队承接了大会的同声传译任务,应组委会的要求,口译队还需负责同传设备的安装和管理,机场接送外宾、欢迎晚宴等系列活动的联络陪同口译。队员们不负众望,将高效优质的翻译和热情自信的服务从会前一直保持到会议结束。
至今,武汉理工大学口译队一直为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核心主馆之一——长江文明馆提供翻译服务。长江文明馆体验厅“黑暗骑乘4D体验项目”引进了荷兰ETF最先进的无轨三自由度骑乘车,项目由电影《阿凡达》视觉特效总监、被称为“好莱坞3D技术之父”的Chuck Comisky任总导演。口译队向这个世界级团队细致地传达长江文明馆的制作需求和效果要求,准确地将中国文化元素传递给设计者,促进了各方的顺畅沟通和项目的有序推进,他们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武汉市园林局领导和外籍团队的充分肯定。
在第六届全球公共采购论坛暨公共采购博览会上,武汉理工大学口译队还有幸获得曾担任周恩来总理翻译的倪耀礼先生的褒奖。倪先生得知此次会议的翻译工作是由一群大学生完成时,特意来到工作台看望,他对口译队的现场同传赞不绝口,夸奖了队员们的专业素质、高质量的翻译水平,还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用心做事 译行合一
“口译是沟通的桥梁,本质是服务。最高层次的沟通与服务不仅在技能层面,更在情感层面。用心做事,译行合一。”对口译队指导老师解阳平来说,口译是更大的课堂,对学生而言是更大的舞台,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都要体现服务意识。
“语言只是口译工作的基础,更重要的还是做人做事的态度,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人际交流的技巧,我们所要教给学生的也正是这些。”口译队但海剑老师说,“好的口译员就像水面上的天鹅,你们看到的是水面以上它优雅的一面,但实际上水面下它的两只爪子是在不停地扑腾。背后付出的努力,只不过不为人所知罢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会场从容淡定的背后是口译队指导老师和队员们艰苦训练洒下的汗水。“我们要提前熟悉所有的流程,甚至要比主办方了解得更多。我们不只是翻译,还是导游,有时甚至还要做侦探。”队员王英华刚上研一已经积累了数次同传经历,并顺利通过了业界含金量最高的二级口译证书。她说,这里有最尽责的老师,有最激情的同学,有最精彩的实践,有最广阔的视野,是不容错过的选择。
在外国语学院,MTI硕士毕业前需要提交不少于400个小时的练习录音;在口译队,老师还会要求每位队员在完成任务的当天提交一份学习反思。队员们的学习反思就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教材,有原本半小时的宴会翻译被延长至2个多小时的状况,有连续在工地现场工作12个小时的经历,还有考虑到外宾饮食文化向主办方提出建议获得赞赏的故事……实际的工作中,仪态礼仪是否得体、突发状况如何应对、团队怎样协同配合,已不是单纯发挥语言技能那么简单。
口译队培养的目标不是一两个核心的成员,而是一个有效运转的团队。在口译队这个大家庭里,每位队员都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每位在职研究生队员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独有的传帮带文化和团队精神。MTI在校时间仅有短短两年,然而队员们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合作精神的养成却是受益终生的。
“口译队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现任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品牌助理兼董事长翻译的杨文婷是口译队第一届队员。“名师指点提神锐,实战经历最宝贵。”2014级队员冯畅现任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驻武汉联络员。口译队队员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在求职时更具竞争优势。
武汉理工大学口译队的成长历程也是武汉理工大学翻译硕士学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武汉理工大学口译队敢为人先、勇于尝试,积极挖掘校内资源,争取校外机会,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了实战演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社会上对同声传译人才的需求,在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外交外事的翻译舞台打响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和“实用型理工特色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引领着学校外语学科的发展方向。